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古代四川强震记载编年

作者:冯广宏



  《清史稿·灾异志》:康熙九年(1670)“四月初六日,安县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初五日,普州(今米易北)地震。”
  康熙四十五年(1706)秋,“孟董沟(今理县境内)山崩,横塞谷口,水遏三载。”
  《清史稿·灾异志》: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十七日,嘉定(今乐山)地震。”“保县(今理县)熊耳山崩。”
  《清史稿·灾异志》:康熙五十二年(1713)“七月,全蜀地震。”《四川通志·祥异》: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七月,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圮。”
  《清史稿·灾异志》:康熙六十一年(1722)“八月初四日,江安地震。”
  雍正三年(1725)“夏六月,西炉(今康定)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雍正十年(1732)“正月初三日,西昌县、会理州,德昌、河西、迷易(今米易)三所,地震。”《四川通志·祥异》:“春正月初三日,西昌县、会理州,德昌、河西、迷易三所,地震。发帑赈恤。”
  《清史稿·灾异志》: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蒲江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二十八日,屏山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十一日,盐亭、遂宁地震。”《天全州志》: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初六日地大震”,清溪县“磨西面(今在泸定县境)山嘴崩陷,将大河(即大渡河)塞断十日,水淹至泸定桥。一连十日皆震。至十五日复大震,冷碛(今泸定县冷碛镇)停水忽决,势如山倒。沿河民居一扫俱尽。一日一夜至嘉定府(今乐山)。十六日辰时,嘉定府东门城上惊观大水,人众如堵,倾刻墙崩,落江者不计其数。”《嘉定府志》:决水“自峨眉界来,崇朝而至,涛头高数十丈,如山行然,漂没居民以万计。”“城南有铁牛高丈许,亦随流没。”《汉源县志》:“五月初,清溪县(即今汉源)山崩,壅塞泸河(即今大渡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始溃决,涛头高数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去。”“嘉定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
  《清史稿·灾异志》: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初十日,打箭炉(今康定)、百利(今甘孜西)、甘孜、绰倭地方,地震;震毙夷民四百八十一人。”《四川通志》: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初十日戌刻,打箭炉、百利、甘孜、绰倭地方,地震;毙夷民、喇嘛四百八十一人。”《邛巂野录》:“西昌金家坝山崩,安宁河水噎一日,决下流数百里,田畴尽淤。”
  《酉阳州志》:咸丰六年(1856)五月初八日“酉阳州地震,黔江来凤之交,地名大路坝,山崩十余里,压杀左右居民数百家。山麓故有小河,河为山石所壅,水逆行,淹没地方复二十余里,溢而为池,广袤六七里。”
  《清官奏折》:同治九年(1870)三月十一日巳刻(4月11日9-10时),“巴塘一带突然地震山崩,河水暴竭。”
  《屏山县续志》:光绪二年(1876)“七月初二日(8月20日)大雨,距观音桥三里许一小山崩裂,溪水壅塞,十余日乃通。阻塞处成一沱,长里许,所谓小龙沱也。”
  
  近代
  
  民国12年(1923)3月24日,炉霍至道孚一带发生7.5级地震,造成山崩。
  民国22年(1933)8月25日15时50分,岷江上游茂县叠溪镇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54′,东经103°24′。叠溪镇全部下陷,附近诱发岩崩,岩土崩落物截断岷江,形成三道高出河床100米以上的天然坝,堰塞江流。10月9日夜,最下游一处天然坝突然崩溃,造成亘古未有之奇灾。
  民国37年(1948)5月25日,理塘、九龙、麦地龙发生地震。拉波区德巫乡上卡村和日象沟,因山崩形成堰塞湖。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