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曹雪芹黄叶村故居散记

作者:温志航



  早就听说在北京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有我国清代大文豪曹雪芹的故居,名扬中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一句清人的吟唱为我指路,把我带到坐落在金山右环脚下的村落。这儿就是曹雪芹的老屋,也是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身临其景,我看见《红楼梦》书中的“阶柳庭花”、“绳床瓦灶”,还有“碧水青山”的“曲径”,“薜萝门巷”的“烟霞”。这里也是日望西山餐暮霞的地方。玩味着这里的“满径蓬蒿”、“曳杖烟林”、“衡门僻巷”、“秋色古墩”,我仿佛一下坠入《红楼梦》小说优美的意境之中。难怪曹雪芹及其挚友要把这里咏入吟讴,写入诗文。
  “黄叶村为什么叫黄叶村?”我心里纳闷。
  村上一位姓舒的大爷,自称是这里的满族旗人。他抹了抹银白的胡须,用京腔打开了话匣子:“二百多年前,香山一带漫山遍野都是青松,也叫黄松,还有枫树、柳树、黄栌树、柿子树、野漆树。那里的居民活像刘姥姥在荣国府中说的那样,我们成日价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它睡,乏了靠着它坐,荒年间饿了还吃它,眼里天天看它,耳朵里天天听它,嘴里天天说它……我们这里秋天来临的时候,先是黄栌叶、枫叶由绿变红再变黄,再就是柳叶、柿子叶等杂树叶也慢慢出青转黄。一遇秋风劲吹,上面黄叶漫天,地下金黄一片,因而黄叶村泛指秋色美好的意思。当时与曹雪芹互相唱和的清代宗室诗人敦诚,为了怕曹雪芹两下江南影响巨稿的定稿付梓,曾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之秋,写下一首《寄怀曹雪芹》,诗中写道:‘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大爷的话让我眼睛一亮。我看见黄叶村的大门口,白桦木板上用十分精美的美术字体镌刻着敦诚的这首诗。它像一块醒目的大招牌吸引着游人的眼球,为曹雪芹打起了广告。品味着这首诗的内涵,我感受到封建社会中正直清高的知识分子之间的互相砥砺,互相鼓舞!我感受到真的勇士那种对黑暗与腐朽的不满和愤怒、叛逆及反抗!
  我随游人进入黄叶村,纪念馆一排共有12间房屋,是按照清代旗营的营造法式兴建的。东七间为落架重修,西五间是在旧有的基础上重新复原的。其中一间旗人的营房从一间开放的活用房,变为一间封闭的不易居住的独间,这就是曹雪芹舞文弄墨的书房——抗风轩。
  在这间书房内,曹雪芹打破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传统程式。他先以补天落选的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这一幻境传奇为开始,后继以林黛玉、贾宝玉还泪殉情的艺术悲剧而告终,为封建大家庭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崩溃写下了一曲振聋发聩的悲歌,让《红楼梦》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等闻名全球的艺术大师的作品比肩媲美,登上世界文学的高峰。
  在这间书房里,曹雪芹经受了常人所不能想像的困难,家人妻儿,啼饥号寒,穷困潦倒;但他却用顽强的毅力,矢志不渝地写完《红楼梦》这部百余万字的不朽名著。在乾隆九年(1744年)至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之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在甲戌本《凡例》“标题诗”中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说明他为写作此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这间陋室内,痘疹夺去了他的爱子的生命,不久他自己因为受此打击也病倒了。平时全家食粥,病后又缺医少药,使他的体质一天天坏下来。在1763年的中秋节,他的幼子死后,曹雪芹常以饮酒解愁,哪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渐近年关时,他在妻子的悉心照料和劝慰下,情绪才有所好转。除夕之夜,妻子为了让丈夫高高兴兴地过年,拿出他挚友相送的好酒。谁知曹雪芹端起酒杯,思绪万千,接连几口就将四两多白酒灌入愁肠,顿时便坐立不稳,双目圆瞪,呼吸急促,随即扑倒在地。当曹雪芹慢慢合上双眼之时,门外响起了迎接新春的爆竹声。此时他未及50岁。妻子含泪盈眶,抚摩着曹雪芹未写完的书稿,拈笔在上面写了一首诗:“不怨糟糠怨杜糠,乱涿玄羊重克伤。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医嫁裳。织绵意深睥苏义,续书才浅愧班娘。谁织戏语终成恨,室息伺处葬刘郎!”这首诗表达了曹雪芹的妻子芳卿的追忆哀怨之情。
  今天,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星,展室内除有曹雪芹的黑色塑像和文房四宝的复制品之外,还展出有“西轩题壁局部”、“西轩题壁残片细部”。这些旗下老屋题壁诗是住在老屋的满族旗人、北京27中退休教师舒成勋(1980年时,他已75岁,不知老人现在是否健在)1971年4月4日在修缮自己的房间中意外发现的。1977年秋天,北京一位名叫张行的年轻工人从祖辈传下来的黄松书箱中发现奇迹:此书箱上为芹溪处士的题句和写兰与老屋题壁诗同出自一人之手,与曹雪芹挚友鄂比赠送曹雪芹的对联的笔迹也相同。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文物资料为研究曹雪芹及其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红学专家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实事求是的考证,一些答案终于浮出水面,一些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最后确认香山正白旗39号就是曹雪芹的故居。另外,室内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以及红学研究成果资料更让人大开眼界。根据历史资料提供的原型,展柜内还展出两套清代服饰。它似乎向观众说明,这是在清宗室八旗子弟所设的官学里做些抄写、助理文墨等高等杂役工作的曹雪芹穿的服装……
  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建立后,得到了红学界的肯定和鼓励,并在工作中给予了鼎力支持。冯其庸先生、周汝昌先生都为纪念馆题了词。胡文彬先生为纪念馆撰写了馆文。二十余年来,纪念馆进行了四次布展和三次修缮,共接待红学爱好者近四百万人次。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帮助与红学专家的指导下,现在纪念馆的布展分为“著书黄叶村”、“家世生平”、“红学研究”、“红楼梦艺术”、“著书场景陈列”等几部分。2003年纪念馆还特邀李希凡、刘世德、蔡义江、胡文彬、段启明等红学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来馆为红学爱好者做系列红学讲座,听众达千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轻轻迈出纪念馆展室,我再次回眸,凝视曹雪芹的半身胸像,看见胸像背后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曹雪芹纪念馆”几个铸金大字——那题字功底深厚,老成凝练,令我敬佩!我仔细端详胸像,曹公身着中式马褂,谢顶的前额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学问,下巴上一排山羊胡须中残留着封建社会的风雨、伤痕。他的眉宇间流露出的神情,犹如他的作品—样悲歌慷慨,愤世嫉俗……
  作者单位:成都市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