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关羽为何要发动襄樊战役

作者:何 堤



民暴动,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投降了关羽,邺城和许昌城内的反曹势力也在积极活动响应焚关羽,关羽“威震华夏”。对此,曹操不得不考虑“徙许都以避其锐”[8]。如果曹操真的将都城从许昌迁至邺城(今河北临章县境内),那么黄河以南的地区必成蜀汉的势力范围。选就更有利于刘备成就霸业和复兴汉室了。
  三是有利于获得日后“问鼎中原”的物质条件。襄樊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止,襄樊相对安定,故吸引了许多北方人士来此安家落户,并随之带来了北方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思想,使襄樊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成为名士的聚居地和东汉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关羽一旦攻占襄樊,不仅能扩大其活动范围,获得较为充足的和高质量的兵源,而且物资供应也将大大改善,从而为日后“问鼎中原”奠定物质基础。
  有人说,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背离了刘备集团的建国战略”[9],其实不然。因为,刘备建国战略的首要内容就是军事上要“跨有荆、益,保其岩阻”[10],建立起巩固的荆益根据地。而能否真正控制荆州并使其发挥战略作用。关键看是否同时掌握了襄樊、江夏和江陵。这三个据点呈三角之势,彼此关联。当初刘表就是据此有效控制着整个荆州地区的。然而,赤壁之战后,江夏被孙权所占,曹操据有襄樊,刘备通过“借”的手段才获得江陵,因此,魏蜀吴三方都不能真正控制荆州,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就当时形势看,刘备集团必须夺得襄樊。只有得到襄樊才能彻底改变关羽军团的处境,建立巩固的荆州根据地与益州相呼应。当时也只能夺取襄樊,因占据江夏的孙权是刘备的盟友。可见,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一连串的行动:借南郡,夺益州,争汉中,控制西城三郡和发动襄樊战役,实际上就是按照《隆中对》所是出的既定建国战略进行的。
  
  三、受汉中战役胜利鼓舞和求功心切而为
  
  汉中战役刚一结束,刘备便在汉中沔阳设坛自称汉中王并给文武百官加官进爵,尤其是给在汉中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马超、张飞、魏延和黄忠等人加封了很高的官职。这既极大地鼓舞了关羽军团广大官兵的斗志,又深深刺激了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心理。因为,他—向看不起的刘表降将黄忠也在夺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立功而获得后将军称号并与自己排在同列。根据先秦沿袭下来的惯例,武官如要加官进爵就必须在战场上立军功,而关羽镇守荆州十年虽有很大的功劳,但没有获得斩杀敌方重要将领,争城夺地和掠人口之军功。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加封关羽前将军称号和授予假节钺特权,主观上故然要求关羽继续努力并打好“兼有荆益”的收关之战——襄樊战役,但客观上必然刺激关羽求功心切,要在战场上与马超、魏延、张飞和黄忠等高级将领一比高下。因此,关羽求功心切的心理也促成襄樊战役的发动。也正是在这一心理支配下关羽奉命发动了襄樊战役。
  另外,关羽当时拥有获得襄樊战役胜利的可能性。曹魏方面,因汉中战役导致后方不稳,官员谋反、农民暴动不时发生,尤其是汉中战役失利,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也相继丢失,曹军土气非常低落,加之“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孙权攻合肥”[11],曹军分兵,驻守襄樊的曹军相对较少;蜀汉方面,因汉中大捷,刘备称王,蜀军士气高涨,加之关羽率重兵进攻,不仅在人数上超过襄樊驻军,而且拥有水军,因此,关羽在拥有胜算的前提下发动襄樊战役应属正确而适宜的决择。
  以上所述已清晰表明:如果说襄樊战役是关羽擅自作为,违背刘备集团建国战略和战略布署,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不符合逻辑的,也不符合人物身份与个性的。因此,笔者坚信: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忠实地执行了刘备建国战略并按刘备集团统帅部的统一部署进行的。
  注释:
  [1][9]章义和、唐燮军:《细说曹操》,上海人民出版杜2005年1月第1版。
  [2]《三国志·蜀书·黄权传》。
  [3]《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4][5]《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6][10]《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7][8]《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11]《三国志·魏书·温恢传》。
  作者:成都市职工大学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