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青琐高议》的撰辑形式简论

作者:冯 勤



和审美倾向,以此构筑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模式,使读者由此获得情感的满足与心理的快感。正是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从业人士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便大量改编敷演那些所见所闻的故事。
  为了保证、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也为了在此行业内赢得竞争优势,时常需要编创人员更新小说篇目与内容,大量改编前人及当代他人的作品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小说的编撰之风自此开始盛行。正如鲁迅先生所总结的那样,当时小说“取材多在近时,或采自他种说部。”[9]“近时”之作虽占有相当比重,但这类即时创作的作品毕竟数量有限,因而其时小说的主要来源却是“采自他种说部”,后来甚至于出现了“专门替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文人自己的行会组织——书会”[10]“当时较大的城市都有书会组织。”[11]其编撰的特点是集子的自撰作品往往极少,大部分是对原文的简单选录或润色改编。如《青琐高议》,署名者仅十三篇,除了少数作品是刘斧自己撰写的外,其余多系辑录前人或当代人著作,或经刘斧略加改写而成。集中摘录前人的作品如前集卷一《许真君》,出自唐胡慧超《十二真君传》;前集卷三《李诞女》,出自东晋干宝《搜神记》;别集卷五《张华相公》,出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等等,不胜枚举。
  而集中摘录当朝他人的作品亦颇为可观。如前集卷一《明政》、后集卷二《张齐贤》出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后集卷二《太祖皇帝》出自欧阳修《庐陵归田录》;同集同卷《李侍读》出自释文莹《湘山野录》等等。
  综上所述,《青琐高议》一书确为撰辑之作,而且一方面虽仍屑文言小说集,却如程毅中先生所推论的那样:“《青琐高议》在当时总是一种通俗读物,则是无疑的”[12],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另一方面,又以其编撰的构成形式为当时及此后的话本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就是取材于《青琐高议》里的《朱蛇记》;《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的本事来源于《青琐高议》中的《张浩》;《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称引的话本《杨舜俞》也来自于《青琐高议》中的《越娘记》。
  此外,在世俗化倾向上,本书资政殿大学士孙副枢所作之序也值得—提。序中称“刘斧秀才自京来杭谒予……求予为序。”“待予而后为光价”,希望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声名。再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四称“其标题前有孙副枢序,不称名,而举其官,他书亦无此例,其为里巷俗书可知也”。据考证,孙副枢确有其人,此人即孙威敏公沔,其事迹《宋史》卷二八八传记中有载,此不详述。可见该书之序不署名,而只称其官职,也许是书坊所为,其用意很可能是出于务实之需,希望借其官衔扩大此书的影响,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上所述,无论《青琐高议》作者群的构成状况或者出于商业目的的编撰结构方式,其与唐传奇小说相比较,确实明显地世俗化了。就此而言,此书已完全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其服务对象及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并且这种俗化的撰辑形式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可说是十分深远:“它使文学开始走向人民,拥有更为广泛的读者,在文学史上形成一种新局面”[13],代表着小说发展的新方向。
  注释:
  [1][2]赵彦卫.云麓漫钞[A]笔记小说大观(六册)[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110.
  [3]吴自牧.梦粱录[A]笔记小说大观(七册)[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304.
  [4]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851.
  [5]郎瑛.七修类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9.P330.
  [6)[7][8]刨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P564.P564.P565.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A]鲁迅全集:第九卷[MJjh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P254.
  [10)r1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P65.P66.
  [12]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101.
  113]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P8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