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也谈国学与管理

作者:袁 刚




  先秦诸子都讲治国、理民、用兵之道,最得诸侯欣赏的是兵家,治国用兵最实用,用不着争鸣,谁都看重,兵家得以出将入相,吴起更不止当一个国家的丞相。秦始皇重法家,儒家是汉武帝以后才最显,秦始皇和汉武帝中间,汉初是重黄老之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并没有罢兵家,秦始皇焚书也不烧“种树之书”,即不毁农家。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都是出于思想专制的需要,但兵家、农家等专门学科不是“主义”,一般没有思想倾向,谁都可用,所以没有罢黜的必要。且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内法外儒”,暗中兼融了各种思想,如阴阳五行说就被董子融入了儒学,而兵家思想也逐渐儒家化,后来更出现了儒将。
  汉武帝罢黜百家肯定没有罢黜兵家,而且汉朝在他及其前后还三次大规模收集和整理兵书,从整理的结果来看,先秦诸子中兵家著述是大大超过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其数量恐怕比儒、法、道、墨全部加起来还要多。汉初张良、韩信收集兵家著述有一百八十二家,经整理《汉书·艺文志》录有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现存先秦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伪托《姜太公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后两种曾亡佚,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得以重见天日。但失传了的更多,如《魏公子》、《子晚子》等。在这些兵法中,《孙子兵法》被后人称之为“百世谈兵之祖”,被尊为“兵经”。以后历朝都有兵书问世,最后一部是清末蔡锷编《曾胡治兵语录》,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喜欢。据统计,我国现存古代兵书有二千三百零八部,另有一千多部存目而不见书。兵书是一座思想宝库,也是人类一笔文化遗产。
  兵家在国学中地位突出,兵书为任何时代所不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兵书实在,讲的是硬道理,不虚玄不讲空话,一般也不具意识形态色彩。因而在诸子百家中,兵家著作中讲述的管理之道相对最多,也较集中。兵书讲谋略使人聪明,统治者爱不释手,但专制愚民者也害怕民间传习,唐人萧冰崖有诗讽秦始皇:“燔经初意为愚民,民果俱愚国未墟。无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黄石读兵书。”愚不得的人为汉开国谋士张良,黄石指鬼谷子式的隐者黄石公,他著有兵书《黄石公三略》,传授给张良使之有“子房之谋”,成为秦汉之际的第一智者、大政治家。
  
  三、诸子百家无商家,群经之中无商经
  
  我们讲国学管理,讲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讲诸子百家、兵法管理。但是我们惊异地发现,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竟没有“商家”,“工”也不成其为一“家”,工商业与农业都是社会生活之基本需要,但在先秦诸子的专门学科中,有农家,还有兵家、名家,却没有商家这一科。
  《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中国古代各学派各学科都有经典,儒家也有“六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还有《孝经》等,道家有《道德经》,墨家有《墨经》,法家有李悝的《法经》。佛教传到中国也有《金刚经》《华严经》禅宗六祖《坛经》等。各行各业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经”,连喝茶唐朝陆羽还写了个《茶经》,还有《蚕经》,医学有《黄帝内经》等。但中国古代几千年能找到一部“商经”吗?中国有没有“商经”?没有!
  为什么中国古代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没有商家?不能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不重要,工商业在任何国家的经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商业致富之道,工商管理之术,怎么就没有人专门研究呢?这是个大问题。
  没有商家、商经,问题在于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就讲“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商是末,农是本,重本抑末,重农轻商。这个思想儒家法家都讲,且诸子百家几乎都赞同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兵家、农家也讲究“耕战”,农业为富强之本,只有管仲知道通商之利。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几乎都遵循重农抑商思想传统,古人特别是统治者看不起商业盈利、追逐金钱。中国古代“四民分业”,把人按职业分成四类,“士、农、工、商”,商人摆在最后,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有些朝代规定商人不准当官,不准穿丝缎,甚至科举制度还不准商人参加考试。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工商没有地位,误国误民。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主要是因为专制王朝的统治者把农民视为兵役赋税的主要来源,看成为立国之根本,逐利的商人被认为是挖国家墙角,是蛀虫是奸诈小人,危害国家利益。而特别是在战国时代讲耕战,更强调兵农是立国之本。儒家重义轻利,更是从理论上对其加以论证。
  先秦还有重武轻文的倾向,孔子的父亲就是个武士,士最初是武士,后来逐渐才发展为士大夫、文人知识分子。既重武轻文,就更加看重兵法,时人家家藏有孙、吴兵书。加上重农抑商,则经商盈利、经营工商业根本就被人看不起。轻视经商盈利,商人的形象很坏,在社会上灰溜溜的,谁还会去写“商经”!所以也就没有专门的工商管理学。经商受到压抑,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古代中国什么经都有,就是没有“商经”,这是中国的悲哀。
  但无论怎样压抑,商业总还是要存在的,而且肯定还是重要的,在利润驱使下,总是会有人去经商。西周以前是商朝,据说商朝就是因为善于经商而兴起,但又因为太纵欲逐利,酗酒而亡国。贵族、商人特别喜欢喝酒,不讲德治。灭商的周人就讲究重德轻利,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姬旦是周的创立者,他们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郁郁乎吾从周”的孔子,更是以圣贤德治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家与法家、道家等都鄙视商人,诸子百家都讲治国用兵之术,却没有人讲经营管理之术。各家大讲统治术,即如何治国理民。仁政是一种统治术,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统治术,以猛治国也是一种统治术。统治术一套又一套很系统,却没有专门系统的经营管理之术。所以,要从中国传统中去追寻管理学,我认为不太高明。
  秦朝统一,竟干脆把六国的商人富户统统迁徙到首都咸阳看管起来,或流放边远,现在的四川地震灾区就是流放地。有个姓卓的赵国工商业者很聪明,自愿来到四川荒凉但有铁矿的地方,马上成为当地最大的铁商,其后代有一位叫卓文君的美女,嫁给了汉初大文豪司马相如。这说明官府再抑制工商业,与民争利,工商业还是顽强地要发展。但行商坐贾,在古代长期被视之为奸,长期受到打压,人发了财一般都买地,成为地主,大地主大商人叫“豪强”,是朝廷重点整治的对象。在下层又往往受到农民起义的摧残。中国的大商人受到上下夹击,为富不仁,五世而斩,一般富不过五代,社会普遍存在仇富心理。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精英首选是科举入仕当官,考不上才会去经商。两千多年来富商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和权力结合,求得权力的保护,勾结官府,官商结合才能发财。
  工商业由国家垄断,不让私人有发财机会。汉唐时代实行刚性管理,先是盐铁官营,后是榷盐榷酒。盐大家都得吃,国营把价格定得很高,你不吃活不了,再贵大家也得去买,国家不就得到暴利了吗?唐朝榷盐之外还榷茶,抽取高额税。有一个叫黄巢的人科举屡试不第,就去经商贩私盐,官府抓就对着干,领导农民起义杀进了长安,我花开后百花杀,把科举及第当官的统统杀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以后有所放松,国家不再垄断经济,实行文臣治国,弹性管理,不抑兼并。《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梁(开封)店铺林立,商业繁盛的景象。商业繁荣使宋在世界上首先印制了纸币。到明清时期,很多读书人科场不第就去经商,出现了儒商,如晋商、徽商。儒商把仁义、诚信作为经营信条,逐渐发展起规模经营。但在中国经商充满艰辛,统治者几千年没有明白自由工商业对国民的好处,不开放,不搞活,始终以农立国。清朝搞“闭关锁国”,只有广州可以对外贸易,“十三行”得到国家特许,垄断了全国外贸,官商勾结,个别人甚至成为世界首富。直至近代国家权力仍严密控制财富,没有自由市场经济,只有特许经营,官商勾结才能致富。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