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议事程序与公司治理的民主制衡

作者:孙 涤




  
  会议是人类所特有的群体协调的途经,采用协商型会议(如公司的董事会)作为议事和决策的手段,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人们为了解决共同问题开会议事,沟通交流、增进了解、集思广益、融合观点、消解矛盾、形成决议,必要时以投票的方式让多数人的意志变为指导行动的决议,则更是高级文明型态(如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枢纽机制。
  人类的会议制度是一种精巧的安排,欲使它充分发挥效用,必须有适当的机制来平衡和协调群体与个人之间权责关系。但是只有在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下,会议才能真正起到拓宽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功用,才能产生多数裁定、保护少数的民主原则的实效。会议作为工具,运用不当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低劣无效的会议,内容空泛、徒具形式,意见或者饱受压抑、遭到扭曲,或者各说各话、缺乏真实交流,成为误事的根源和众人批评的焦点。或多或少的,大家都有不良会议的经验,比如:
  
  ·你是否主持过多次会议,到头来却发觉很少能听到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
  ·你是否知道会议正确的程序理应如何,怎样来控制一个会议?作为组织者,你能否对会议驾驭自如?
  ·参加一个会议,你是否知道自己应有的权利?你是否会在会上一言不发,却对会议结果十分不满,而倍感无奈?
  ·作为企业领导,你知道应该怎样开会、如何做成决议、设置何种岗位和机构吗?
  
  西方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摸索,已经建立起一种通行的会议机制来达到制约和平衡,这就是本书旨在介绍的“罗氏议事规则”。对于议事规则的重要性,孙中山先生曾予以高度评价。他在1917年拟定了一本《民权初步》,教人如何开会。中山先生在自序中说:“夫议事之学,西人童而习之,至中学程度,则已成为第二之天性矣……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孙中山的“议事之学”所依据的,就是罗伯特的《议事规则》。惜乎这个“民权操作基础”,在上世纪初即为中山先生所痛感国民严重缺失的,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推广和实践,民众即便有机会升任主人之位,“手足无措,不知所以”的乱象却频仍迭出,一至于今!
  
  五
  
  议事规则是建立在人们的常识和逻辑的基础之上的。它旨在设定全体认可的框架,使会议能够以高效、民主的方式来处理事务。掌握了议事规则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根据组织的需要对它进行调适,既不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导致效率低下,也不过分随意而损害会议的民主原则。一般来说,恪守议事规则的程度与会员的人数、意见分歧的程度正相关。团体规模越大,利益和意见越是分歧,会议就越需要遵循正式的规则。
  我们编写这本小册子,以尽量简化和易懂的方式来介绍被普遍采用、卓有成效的议事规则,是期望有识之士能取其精华,运用于大小团体特别是企业的会议实践中,使我们的议事也能够以民主公义的方式,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顺畅运行。
  通过这本导引,我们希望介绍议事规则的一些入门知识,启发读者建立起适用于自己所在组织的议事规则,使会议的行为有章法可循、有法度可依。议事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学问,也只能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和升华。要成为议事规则方面的行家里手,熟练驾驭会议,体现有效决策的正当程序,提高议事效果和效率,还需要长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和提升。
  在普及议事规则的基础性工作时,作者有幸结识了袁天鹏先生。他在留美期间以及此后的创业活动中,深切体会到游戏规则的重要,并由此追溯到罗氏议事规则,体认到议事规则是人类社会各种群体活动的操作基石。袁天鹏剑及履及,放弃了其他的机会,倾心深入钻研罗氏议事规则,希望能够把它全面系统地介绍到国内。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天鹏全副心力迻译《新编罗氏议事规则》的第十版(由罗伯特的孙子带领的编辑委员会修订的最新版本,于2000年问世)。原书七百页,译成中文后有三十余万字。《新编罗氏议事规则》是全球议事规则“法典”,有了它的中文译本作为我们查证和解惑的权威工具,将为我国的各行各业议事规范的建立和普及、工作效率和和谐制衡的提升带来莫大的便利。
  
  ([美]亨利·罗伯特著,袁天鹏、孙涤译:《新编罗氏议事规则》,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