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杂说匈奴西迁

作者:林子明




  九世纪末,一支叫“马扎尔”的亚洲游牧民族再次进入欧洲攻城略地。马扎尔人占领匈牙利后以它为根据地,不断发动入侵西欧的战役,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的许多地区都被马扎尔人的铁蹄践踏,所到之处,尽成焦土。欧洲人大为惊恐,以为历史上的匈奴又回来了。由于恐慌及误传,马扎尔人在欧洲的居住地(潘诺尼亚)被欧洲人称作“匈奴之地”。“匈牙利”(意思是匈奴之地)的地名就是这样来的,此后马扎尔人就被称作“匈牙利人”。马扎尔人在欧洲的进攻狂潮直到955年莱希费尔德战役时日尔曼联军将其打败才受到抑制。此战后马扎尔人渐渐消除了侵略性,他们“从此退守家园,开始农耕生活,并皈依了基督教,从而在文化和意识上转化为欧洲居民的一部分”〔4〕。马扎尔人将896年作为纪念,那是他们首次进入匈牙利的年份。1896年,布达佩斯曾经举行过一次马扎尔人穿越喀尔巴阡山而“征服家园”的一千周年纪念活动。今天匈牙利人认为马扎尔人是自己的祖先,但是严格说起来匈牙利人是融合民族。马扎尔血统拥有得多,阿瓦尔血统也不少,匈奴血统次于阿瓦尔血统,此外还拥有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的血统。
  什么是阿瓦尔人?什么是马扎尔人?
  这个问题与我国南北朝以及唐朝的两次战乱有关。
  公元四世纪初,从中国北方民族拓跋鲜卑〔5〕中分离出去一个叫“柔然”的民族。柔然最初居住在陕西河套及内蒙阴山一带——这个地方原是匈奴的发源地,以后柔然辗转迁徙到蒙古高原。402年柔然通过征伐统一了整个漠北高原。若以地理位置划分,当时中国有三大割据政权:东晋在南,北魏居北,柔然更北。柔然强盛时期领土东起“朝鲜故地以西”,西逾阿尔泰山,南达内蒙,北到贝加尔湖一带。柔然建国后与北魏频繁征战长达一个多世纪,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北魏征兵抗击柔然的这段时间。在与北魏“百年战争”的时间里,柔然不断派使者与南朝的各个政权(宋、齐、梁)联络,希望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共同对北魏采取军事行动。为劝说南朝统治者,柔然君臣写了一封封国书,其中有一些今天看了仍使人感动,如481年柔然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信这样写着:“虽吴(指长江以南)、汉(为获南方友谊,柔然也自称“汉”)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岂不盛哉!”〔6〕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挣脱而出向西方迁徙。由于柔然是突然灭国,不像匈奴那样是逐渐衰亡,部落仍然拥有大量的马匹,他们迁徙的速度要比当年匈奴的勒勒车快得多,552年启程,568年就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让欧洲人恐慌的“阿瓦尔人”。
  马扎尔人的来源则要神秘得多,若凭史料,九世纪末前马扎尔人的历史是一片空白,对匈牙利古墓的挖掘及骨骼分析可以确定马扎尔人是亚洲民族,西方及苏联学术界都认为“匈牙利人(马扎尔人)和芬兰人是源自于苏联境内的乌拉尔山区”〔7〕,芬兰人则有“二千年前和匈牙利人是兄弟关系”的说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确定的信息。
  美籍华裔学者朱学渊近年来在马扎尔族源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朱学渊将匈牙利语(马扎尔语)与东西方各种语言作比较,发现匈牙利语从音韵到用法跟古满族(女真)语极其相似。如“客人”,女真语叫“按答海”,匈牙利语叫“vendeg”;“穷人”,女真语叫“什古乃”,匈牙利语叫“szegeny”,此类例子俯拾皆是。朱学渊还将金朝女真姓氏系统与现代匈牙利人的姓氏系统进行对比,还对比了文化、民族习俗,发现其中的一些关联性不用民族同源很难解释。据此,朱学渊作出一个惊人的推论:马扎尔人是从中国东北出走的女真族(满族)。
  可是为什么匈牙利族名的发音与“女真”、“满”、“金”相差很大,偏偏叫“马扎尔”呢?原因很简单,马扎尔人是九世纪末到达欧洲的,那段时间是唐朝的末年。推算起来,马扎尔人离开中国的时间大概是唐朝初期或中期。唐朝时期满族的族称是“靺鞨”。“女真”、“金”、“满”、“清”这些称呼都是后世才有的。“靺鞨”今天读作“莫赫”,但在古语中的读音是“莫羯”或“莫吉”。满族在唐朝时期还没有文字,他们定居匈牙利后借鉴欧洲字母创造文字,“靺鞨”的族名经字母转接后就成了“马扎尔”(Magyar)。
  靺鞨西迁据朱学渊推测源于唐朝与高句丽的惨烈战争。
  唐朝建国后不断陷入与高句丽的战争。645年唐太宗率大军征讨高句丽,在即将获胜时刻,由于东北靺鞨派出十五万军队救援高句丽,致使战局逆转。唐太宗从战场归来后情绪极为沮丧,四年后郁郁而终。唐朝统治者从此与靺鞨结了仇。668年唐朝大举进攻高句丽终于将高句丽灭国。与此同时,另一支唐朝军队攻入靺鞨领地,由于害怕遭唐军屠杀,靺鞨七个部落有五个逃亡,从此无影无踪。朱学渊推论两百年后出现在欧洲的马扎尔人是这些靺鞨部落的后裔,他们进入欧洲前,曾经在乌拉尔山区生活,并且与芬兰先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朱学渊将此观点写成《Magyar人的远东祖源》,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由芬兰、土耳其、韩国学者主编的《国际中亚研究》用相当大的篇幅全文发表了它的英文稿。2001年,朱学渊在布达佩斯的演讲更引起了匈牙利学界的高度重视,匈牙利学术专刊将它译成匈牙利语全文刊出。
  “匈奴西迁”有无尽的讨论话题,一个较浅显也较有趣的话题是:如果匈奴人不西迁(比如南北匈奴全部归附汉朝),对后世的世界历史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答案:
  匈奴人不西迁,罗马帝国不会亡国,欧洲不可能迅速进入多元化的封建社会。这是肯定匈奴西迁具有积极意义的答案。
  匈奴人不西迁,让罗马帝国存在,欧洲将更早发生工业革命〔8〕,今天的社会将更进步。这是否定匈奴西迁具有积极意义的答案。
  美国汉学家麦高文对“如果匈奴人不西迁”作了详细研究,也提供了一个答案,答案很简单,但却让人吓一跳:
  如果匈奴人不西迁,日耳曼人就要东迁!
  麦高文的推论并不是“空穴来风”。日耳曼人自离开北欧以后就不停地扩散,人口增长推着他们往外走。匈奴入侵欧洲时日尔曼人口已经达到五百万。今天德国政府一直抱怨德国人不愿生小孩,两千年前日尔曼人却为人口不断增长而发慌,落后的生产力无力供养不断繁衍的人口,只有向外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罗马帝国几百年间一直盯紧北方防务,主要就是防范日耳曼人南下。如果不是匈奴把日耳曼人逼得没有出路,日耳曼人决不会主动进犯罗马帝国。虽然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弱,但阻止日尔曼人入侵的实力还是有的。日耳曼人既然不能向南侵夺罗马的领土,当然只好向东方发展。匈奴人没来之前,日耳曼人已经像推土机似的向东推了一段行程。乌克兰南方、俄罗斯南方本来都是阿兰等几个民族的领土,已经让日耳曼人占去一半。麦高文说,假如不是匈奴人的西迁把日耳曼人挡回去的话,“那么,其后日耳曼人民也许将无定期地向东南方继续前进,而不改向西南方去另图发展。这对于后来的世界历史,当然关系极大”〔9〕。
  怎么“关系极大”?对匈奴西迁史感兴趣的所有人可以尽情想象。
  
  注释:
  〔1〕〔2〕〔9〕(美)M.麦高文:《中亚古国史》,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3、228、185~186页。
  〔3〕侯艾君:《车臣始末》,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7〕(美)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54~355页。
  〔5〕拓跋鲜卑是鲜卑与匈奴的融合民族,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后逐渐汉化。
  〔6〕周伟洲:《敕勒与柔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8〕罗马人重视科学研究,当时罗马科学家已经发现蒸汽气流可以让涡轮旋转。如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将会发展机械工业,欧洲工业革命的时间将提早许多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