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喧嚣文化

作者:刘心武




  凯歌高奏,红旗漫卷……我们欢呼,我们跳跃,我们热血翻腾!千言万语涌心头,心潮逐浪热泪流,我们一千遍、一万遍地欢呼……
   [青海省]
  在您的率领下,我们征腐恶,缚鲲鹏,扫尽人间害人虫。让您的光辉思想的伟大红旗插遍天下,红透全球!
   [江西省]
  敲起欢腾的锣鼓,拨动铮铮的月琴,手捧金色的芦笙,跳起快乐的锅庄,千遍万遍欢呼,千遍万遍歌唱……
   [四川省]
  革命的长河,汹涌澎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您是真理的代表,黎明的曙光,人类的救星,世界的希望……我们头可断,血可流,您的伟大思想永不丢;海可枯,石可烂,忠于您的红心永不变!
  [河北省]
  这些只能是吼出的诗化的句子里,“千遍万遍欢呼”是非常写实的白描,那就是我这一辈前后的几辈人都亲身体验过的,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诸如此类的喧嚣声里穿越过来的。
  当然,如对喧嚣文化的生成作深入的学术研究、讨论就还需要细化,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究竟是不是已经埋伏着喧嚣的因子?像老庄的道家文化,不是特别强调静默吗?儒家所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克己复礼”,也并不主张把事情包括发声推向极致啊。难道是法家提倡了“大喉咙狂呼”?愿有专家学者给我点拨:以喧嚣为先导来集合群体,以期改造世界甚至改造每一个独立生命,究竟肇始于什么?一位青年学人著有一本对经历过多次文化斗争的文化人访谈的书,书名为《人有病,天知否?》。不知我怎么搞的,读了他那些访谈,我总觉得书名改成《天有病,人知否?》似更恰当。
  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引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
  对于我们自己的这种喧嚣文化,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它当中沉淀着历史的合理性、必然性,有极其悲壮甚至可以说惨烈的足令我们生出大宽恕、大悲悯的成分,但毕竟这种文化是应该更自觉地退出社会主流的时候了(我不主张让其出局,当然它本身也不会自动出局),在建构新的国民文化品性的过程里,应该让平和敦厚的文化占据主流,体现在声音上就是要氤氲出“尊重别人也保持自尊”的话语修养。相信在不久以后,中国出境游的人们不再会让某些国外的接待者因“他们总是喧嚣”而厌烦甚至焦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