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走进普洱茶

作者:邹 萍

房,做好通风防潮,一件件码放整齐,这叫干仓。收藏普洱茶除了喝茶的需要之外,投资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一桶七子饼茶在北京竟拍出了160万元的天价。老茶的价格高处不胜寒,新茶的价位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喝普洱茶、玩普洱茶的人跟风而起,一味地追着普洱茶的价钱走,把好端端的茶喝成了股票,捂盘拉升,炒作概念,普洱茶在某一天突然比金子还显贵重,这让人非常迷茫。面对一片心仪的普洱茶是把它冲泡着喝了呢,还是留着它等到垂暮之年拿来拍卖?在慎重的考虑后有这样的结论:一旦遇见喜欢的茶,多买,再多买一点……一筒七片,一件十二筒,我已经好几年这样一件又一件地去买我喜爱的普洱茶,我的小客厅早已成了茶的世界,我戏称自己在与普洱茶同居。
  喝自己收藏的普洱茶是一件既痛苦又快乐的事情,快乐的是每日每月每年都能体会到我的茶在变老、变成古董;痛苦的是每喝一泡茶都在跟自己得意的爱物过不去,然而,无论痛苦或快乐,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享受丰富的普洱茶物质、普洱茶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件时髦而有意义的事。
  生活中有了普洱茶的元素之后,喝茶变得热闹繁华起来,它不再是一个人与茶叶茶水的关系,它是许多人与许多茶的关系。普洱茶一定要五六个爱茶之人围坐着,一道道品喝,将评头论足、故弄玄虚穿插在茶水的浅尝深啜中。一次茶会或会茶,起码要三个小时。茶友们聚在一处,拿出各自四处收集而来的得意之茶相互吹嘘,开汤、泡茶、闻香、观色、品茶、看茶底、报茶价、讲典故;茶博会、专卖店、拍卖会、包装设计、专利申请、茶马古道都在说茶中成了句子、段落和文章。高兴的时候,茶客们也谈茶之外的政治、经济和相干不相干的文化娱乐;郁闷时,宣泄一下,互相安慰几句。偶尔碰上特别经典的茶品,众人都会非常兴奋,羡慕一番,感叹两句:我怎么就没发现这个好东西呢!也有茶友一时大意,让自己千辛万苦收藏的茶品受了潮、串了味,大家跟着心疼:可惜,好茶可惜了。广东这地方,四五月特别湿热,过着家居生活的普洱茶们,很容易在这个季节发生霉变,藏茶者各显神通——空调房、抽湿机、防潮剂,能用的方法都试试。茶客们有的在琢磨:我能不能开一间代客存茶的茶行呢?普洱茶价格大起大落的时候,喝茶成了夸耀财富或者怨声载道的工具,一个月之内三四倍地赚钱,一个星期之内几乎赔上老本,剩下孙子的孙子也喝不完的普洱茶。炒作,让平和质朴古老的普洱茶蒙羞。
  喝普洱茶这种群体行为中其实孕育着许多引人注目的东西:是文化也好,是生活也罢,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庸俗而已,但是这种庸俗之中有历史和现实的交融,有经济和文化的照面,有个人与社会的相会。很想向公众呼吁一下,让经济环境中暴涨暴跌的普洱茶,以文化的形式。在它的收藏地获得一块公共绿色家园。炒茶和藏茶毕竟只是茶的一种表现形式,茶的唯一真谛是品饮。
  
  责任编辑 赵兰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