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主持人语

作者:陈 村




  本期介绍的孙甘露本不是新人,这二十年来,他的名字常出现在评论文章和文学史中。这号名字好像听到过的人物上网本来是隐身的。在网上开“菜园”之初,我曾广发邀请,请文友来种莱,上当的远少于不上当的。余华跟我说:“我不写小说你要说我,我写小说你要拖我出来玩,我不上你的当!”这些朋友把电脑搞定就已流血出汗,其中最惨的仁兄反复被电脑病毒祸害,几年工作毁于一旦,所以收到上网邀请像收到专政机关的传票。
  我除了睡觉,一直挂在网上,大白天潘向黎、盛可以等上来了;夜深人静,何立伟、叶兆言、方方、储福金、葛红兵等人上来了,我还知道另外一些名头更响亮的人也在网上,他们隐身在“客人”之中,只看不说。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没工夫折腾。看到朋友用自己的名字上来,对我,感觉很奇异,总算不那么孤独了。值得一说的是吴亮,他久已不写文学评论。一旦发现文章写好了马上可以面世,立刻看到回应,他再不耐烦苦等传媒发表,不管稿费不稿费了,一完稿马上发我上传。他不会打电脑,更不会上帖,但他会看论坛。他要太太发我稿子再跟来一个电话,说“我等着啊”。李锐也说,只要能展开讨论,没稿费没关系。对职业作家、批评家来说,网络也是这样有魅力!
  今天的中文网络缺乏一个机制,吸引更多的好作家上来首发作品,也留不住成名的写手。他们不是已经写好文章就放在电脑里了吗?他们不是点两下就可以发出去了吗?网络的传播不是成本更低、更方便快捷吗?这问题值得探究。
  把话题回到孙甘露,他就这样一糊涂爬上来了,他看了人家的许多好帖,看人家吵吵嚷嚷嘻嘻哈哈,不还一点礼物也说不过去。这组《上海流水》就是这样贴出来的。他在“流水”中逢人就称老师真是不怀好意,先锋作家骂人也骂得怪异,我只好称它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网络应该是无所不包的,这些职业写作者的文字提供另一种景象,有好的品质,有细致的手艺,有在网上“玩票”的洒脱。
  我认识张黎较晚,所谓认识,也就是知道一个大概。在小众菜园,我开过一个最受追捧的帖子:“请君牺牲色相——pose专帖”。人想看看别人什么模样是很自然的,张黎贴过自己的照片,大家就认识她了。
  张黎有一份好工作,当然好工作也就是忙的工作。这样的网友非常多,他们的理想不再是职业作家或自由撰稿人,而是出于爱好业余写点小说、散文,写诗。用文字成名的念头极淡,对稿费的渴望极浅。因此,他们写得并不悲苦。
  他们往往也是那一族腿比较长的人,他们出国、回国、再出国,跨国境线是跳橡皮筋。出国的路线大多去西方和日本,跟温州商人有区别,跟100年前的求知先辈没有什么差异。有些人坚持将他乡当故乡,从遥远的北美洲、澳洲、欧洲和东洋三岛,顺着网线爬上大陆,享受母语的温馨。
  记得还在1974年,我去看纪录片,拍的是邓小平去开联大特别会议。20岁的我太想看看传说中的美帝国主义是什么模样,哪怕只有一个街景。谁知这片子也绝了,从北京上飞机、飞机上、一直到机场落地,马上就接联合国的会场,纽约的大街小巷一个镜头也不给啊!这片子真是大气闷了,都是内景,放在今天肯定是先锋电影。现在好了,自己可以走出去看看玩玩,即便去不了也有朋友们送来文字和图像。前两天,身在美国的老摇拍了上百张参加纽约反布什游行、他家门口美国纳粹党集会的照片传到网上,谁爱看谁看。
  我喜欢谁爱看谁看。
  
  先锋档案
  
  孙甘露1959年7月10日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荣成。1986年在《上海文学》发表中篇小说《访问梦境》,开始文学写作。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五六年前开始上网,收发邮件和浏览新闻,去年起在《小众菜园》、《游吟诗人》等网站刊出部分作品。现居上海。作品有法、俄、日、意、英等语种译本。
  出版作品有:小说集《访问梦境》(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长篇小说《呼吸》(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再版),具名为《像电影那样恋爱》(法国彼楷尔出版社 1997年出版),法文版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作品集,《请女人猜谜——中国小说五十强1979--2000》(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小说集《忆秦娥——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版),图文集《上海的时间玩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随笔集《比缓慢更缓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图文集《孙甘露文学片段自选》(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上海:孙甘露此地是他乡》(中央电视台2003年制作播出)以及电影电视作品等多种。
  
  张黎1998年上网,曾用网名黄安妮混迹于新浪旅游论坛(驴坛),“黄”来自她嗜食的黄瓜,此物在1999年的藏地旅行中救过她的命。 2000年出国前曾以一篇“西藏浮影”赢得驴坛名声。后来一直用“anne”这个名字泡在“江湖琴”里。上网发帖子给了其最初的写作动力和热情。在欧洲动荡的旅途中写了个长篇小说,为了不至于遗失,也分章节存在网上。回国后开始上99读书论坛的“小众菜园”和“诗生活”中朋友的版面,并开始在网上买书,买片子。黄安妮自称:“我是一个极热情和极冷清的人的矛盾体,网络和写作赋予我矛盾性格存在的空间。”
  责任编辑 宁 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