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中国传统蛋俗初探

作者:张姣美




  青年男女缔结姻缘也有以蛋为媒介的。广西壮族歌圩节时,青年男女事先把鸡蛋煮熟染红,用绳子串起来提着来择偶。当遇到自己的意中人时,拿自己的鸡蛋去碰对方的鸡蛋。对方若有情则主动让蛋碰破,若不中意则护住不让碰。蛋破后双方再到偏僻的地方谈情说爱。
  在桂黔交界处南丹一带的瑶族有埋蛋择婿的习俗。姑娘成年后,若求婚的人多,父母事先煮好十个鸡蛋,做好记号,悄悄地埋在山上,通知求婚者寻找,找到最多者则为当之无愧的乘龙快婿。
  男女相亲时,鸡蛋还能表示同意与否。男子到女家相亲,女子同意不同意,只须看用什么蛋来招待。用“木蛋”(即煮熟的蛋)来招待即表示不同意。通常“木蛋”只能吃一个,表示“一厢情愿”。用“蛋汤”(两个鸡蛋)来招待,意味着好事成双,表示同意男子的求婚。男方若是有点意思但还未敲定,先吃一个,意为另一个寄在这里,待考虑好了下次上门提亲再来吃。如不合心意,就不要吃。
  (四)蛋俗的艺术功能
  蛋壳画是传统蛋俗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蛋壳画是在鸡、鸭等禽鸟蛋壳上施艺作画的一种民间工艺。《管子》曰:“雕卵然后沦之。”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然后煮食的习俗。蛋壳画工艺就孕育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据说清代苏州庙会即有蛋画出售。起初的蛋画为煮熟的彩画蛋,后来才发展为在空蛋壳上彩绘,使蛋壳画成为单纯的工艺品。清代江南的灯市曾出现由无数蛋壳组成的“卵灯”,其制作之精巧,为世人称绝。
  传统蛋壳画多以国画手法在鸭蛋壳上描绘民间传说、花鸟人物。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小中见大,玩味无穷。加上经处理过的鸭蛋壳质细腻、晶莹洁白,越发显得画面洁净、清秀俏丽。画好的蛋壳画,配上精致底座,更令人喜爱,为各方人士争相收藏。
  蛋壳娃娃也是传统蛋俗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民间手工艺形式。它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较深厚的,且又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炒鸡蛋、鸭蛋时,用锥子在蛋的大头上打出一个蚕豆般大小的孔,将蛋清、蛋黄倒出,将这些蛋壳清洗干净,然后在上面描画,配以剪贴、粘糊各色的彩纸、布块、布条等物,形象地制作出一些艺术品,诸如蛋壳小老虎、小猪、鱼、公鸡、蛋壳小筐、花篮及绘有滑稽形象的不倒翁等。
  
  三、蛋俗的影响
  
  中国蛋俗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形式的变异主要指以其它象征物取代了蛋生殖象征物。最典型的是以石头代替蛋来祈子。《淮南子·修务训》曰:“禹生于石。”[15]《太平御览》曰:“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16]石生子可能是卵生子的变异。人们不禁要问石头为什么能代替卵呢?可能是形体相似所致。卵石拳头大小不等,光滑润泽,形状酷似卵,故称卵石。最初,人们可能用鹅卵石来代替卵求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任意一种石头祈子。《古小说钩沈》辑《幽明录》载:“阳羡小吏吴龛,有主人在溪南,尝以一日乘掘头舟过水,溪内忽见一五色石,取内床头,至夜,化成一女子,自称是河伯女。”生出河伯女的五色石应该是卵石。这卵石与简狄神话中的五色卵同为五色,恐怕不是偶然巧合。同类记载还见于《北史高琳传》“高琳字季珉……,琳母尝祓禊泗滨,遇见一石光采朗润,邃持以归。……及生子,因名琳,字季珉焉。”[17]光采朗润,正是卵石的形质特征,也证明所乞为卵石。这些记载,清楚的展现了由石取代卵乞子的衍变痕迹。
  还有以各种果子代替蛋乞子,这是生殖蛋俗的另一种变异形式。如枣子的形状与卵相似,又是“早子”的谐音,所以常取代蛋用来乞子。梁代萧子范《三月三日赋》的“浮绛枣于清池”,庾肩吾《三月待兰亭曲宴》的“参差浮枣”。江总《三日待宴猷堂曲水》的“浮枣漾清漪,”[18]都证明,人们早已在上巳节中用枣子代替蛋乞子。不仅枣子,还有栗子、桃子、李子、橘子、石榴、花生等都被用来代替蛋祈子。如撒帐,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凡娶妇,男女对拜,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
  民俗心理是民间信仰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它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以民间信仰作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以蛋为主题形成的民俗事象,虽然主要留存于民间,但对中华民族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处于险恶生存环境中的中华民族先民在民族心理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命意识强烈,人们之所以将蛋类作为氏族的崇拜物,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繁殖极快且生存能力极强的蛋类能给家庭和本氏族成员带来非凡的生殖和生存能力,从而对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重要的心理支撑作用。故千百年来,以蛋为主题的民俗事象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长盛不衰。
  其次,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尚圆意识。因为蛋是一个圆,宇宙也是一个圆,人与万物皆从圆生,因此,许多传统节日,人们期盼家人团聚、合家团圆。每年春节,万千游子为了举家团聚不惜跋山涉水;一轮中秋明月,不知引发了多少人思念亲人、期盼团圆的情愫。在审美习惯方面,中国的戏曲、小说、电影都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尚圆意识表现在民族心理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再次,蛋崇拜促成了道教天、地、人合为一体的哲学思想。在原始初民的观念中,万物皆从卵生,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卵。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由“卵”联想而生的“宇宙卵”观念直接影响了道教学说。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9]沿着宇宙卵的观念发展便形成了道教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当然,蛋俗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生殖崇拜所产生的种种生殖迷信观念至今还相当严重。由于宇宙卵观念的影响,人们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抑制了民族发展的生机。
  总之,中国传统蛋俗究其实质是一种生殖崇拜的遗留,是一种将自然物神化的古朴的民间信仰。
  
  参考文献
  [1]艺文类聚卷4[M].
  [2]封丘县续志[M].民国二十六年铅印.
  [3]天门县志[M].民国十一年石印.
  [4]枣阳县志[M].同治四年刻本.
  [5]沅陵县志[M].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6]杨英杰[M].满族风俗史.
  [7]八寨县志稿[M].民国二十一年铅印.
  [8]巴县志[M].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9]新繁县志[M].民国三十六年铅印.
  [10]增修仁怀厅志[M].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11]永州府志[M].道光八年刻本.
  [12]西藏志[M].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13]刘安.淮南子·修务训[M].
  [14]太平御览[M].卷51引随巢子.
  [15][16]向柏松.中国蛋俗文化浅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3).
  [17]道德经[M].第二十五章.
  
  作者简介:张姣美(1984- ),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社会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