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通泰方言中的“杲昃”
作者:王分年
关键词:杲昃;通泰方言;语义来源
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地区的通泰方言,隶属于江淮方言,并深受南部吴语的影响,是这两种方言的过渡。这种方言内部特征十分复杂,它既保留有吴语的底层因素,又兼备了北部江淮官话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风貌。它所包含的方言词汇也不例外,既有与北部江淮方言的交叉,又不乏与南部吴语的融合,还有一些则是两种方言都没有的。本文论及的“杲昃”一词便是通泰方言词汇特有的,在其他邻近方言区均没有此方言词。
“杲昃”一词在使用通泰方言的泰州、南通北部、盐城南部地区的语言交际中,出现频率极高。几乎所有的特指问句的使用都离不开它。本文主要通过对“杲昃”一词的语义来源、方言用例、邻近同义比较、方言内部语音差异、语用现状等方面作考察,以明确其在通泰方言中的使用价值。
一、语义来源
对于“杲昃”一词,古汉语的文献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因为在古汉语的通语的词汇系统中没有该词语。但“杲”与“昃”这两个字,确是先秦就在文献中出现的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杲”在《诗经·卫风》中有“杲杲日出”的诗句。在说文解字中,“杲”被训释为“明也。”《淮南子·天文训》也有记载:“日登于扶桑,是谓出明。故杲字日在木上。”通过这三条文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杲”是个会意字,表“日出”之义,引申为“明亮”。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所引的毛注也与此解差不多:“杲杲然日复出矣。从日在木上。读若藁。”因此综上论述,我们可以肯定“杲”与“日出于东方”之义有很大的渊源。
关于“昃”,《说文解字》讲得很清楚:“日在西方时侧也。”不仅如此,《易·离卦》有“日昃之离。”《丰卦》有“日中则昃”的记载。《周礼·地官·司市》有记载:大市日昃而市。《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左传·定十五年》:日昃乃克葬。因而,通过说文的解释以及“昃”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我们可以看出:昃乃“日偏西”之义。这与上文的“日落西方曰昃”的说法也是吻合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点明“杲昃”一词在通泰方言中的意思了。在通泰方言中,“杲昃”一词大致与普通话中的“东西”相当。清代泰州学者赵渔亭的《海陵竹枝词》有这样一段记载:东路人来买“稿子”(东西),南路人邀过“瓦家”(我家)。忽逢西北乡农到,醒得(晓得)连称笑语哗。其中的“稿子”一词就是“杲昃”的音转。
既然“杲昃”与“东西”一词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必须来考察“东西”一词作为物品讲的语义来源。《辞源》对这一词语有着详细解释:
“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南齐书豫章王嶷传:“上曰:“百年复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唐大中二年正月制:“所在逃户见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暂时东西,便被邻人与所由等计会推去代纳税钱,悉将伐折毁。“(文献通考十户口引)皆指产业而言。后来泛指物件为东西。”
从这段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反映了“东西”一词引申为“物产”的方式。引申义的产生不仅有语言的内部因素,如义素的增减,文字的假借等,还有语言的外部因素,有人把它归结为心理因素。因而“东西”本来是指方向义,但人们根据“物产于四方”的背景知识,自然联想到物产,因而将这一背景知识“约言”为“物产”,也就是“产业”。
“产业”义再引申为“物件”义就很好说明了,这应该是义素增减的原因造成的。“产业”一词可以分析为“物件”、“有价值的”、“私人的”等几个义素,引申为“物件”也就是减掉了几个限制性的义素,将词义扩大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用如下图解法来表示“东西”一词词义的引申过程,就是:
四方中的两个相对方向——产业——物件
在通泰方言中,“杲昃”一词的产生当在“东西”已具有“物件”(也可以说“物品”,二者同义)义之后。因为“杲昃”一词在古代汉语通语词汇中是没有的,它的产生完全是建立在“东西具有物品义,东西的东可以说为杲,西则可以说成昃”的知识背景之上的。只有具备了“物品”义的“东西”一词是该方言词产生的语义基础。
二、方言用例
“杲昃”在现代通泰方言中,语音有所改变,这有历史原因,也有方言内部原因。它通常有“稿子”、“稿”、“杲昃”这几种变化形式。它们在通泰方言中经常与“什的”、“什”这两个疑问代词合用。也可单独使用表“东西”义。如下几组例子:
1.A你弄什(的)稿子的呃?你干什么的?
B你在弄什(的)稿子呃? 你在干什么?
C你晓得什(的)稿子? 你知道什么?
D这是什(的)稿子? 这是什么东西?
在通泰方言中,“稿子”一词通常与“什(的)”连用共同充当疑问代词表示特指或泛指。它的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什么”,在此不在赘述。需要说明的是,A、B、C三例中的“什(的)稿子”是“什么”的意思,它在通泰方言中表泛指,C、D二例则表示特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东西”。
但与普通话不同的是,疑问句中,通泰方言中的“什(的)稿子”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固定语,“什(的)”与“稿子”两个构成成分不可以单独在此方言中出现,是一个整体。
2.A稿子这么多,你不好拿。 东西太多了,你不好拿。
B这倒是个好稿子。 这倒是个好东西。
C你吃点稿子。 你吃点东西。
D在学堂总要学点稿子吧。 在学校总要学点东西。
在这一组句子中,“稿子”一词的意义与用法基本与普通话中的“东西”相同,表对事物的特指或泛指意义,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3.A他不是个好稿子。他不是个好东西。
B你太不是稿子。你太不是东西。
C他稿(子)好得扎实。 *他东西好的很。
这一组用例中,“稿子”的含义有所改变,它表示对某人作出的厌恶或消极的评价,多用在否定判断句中。对于与之相应的普通话中“东西”一词的义项,《辞源》上也有解释:“也用作对人和物的厌恶或喜爱之词。元曲选马致远青衫泪三:‘但犯着吃黄韭者,不是好东西。’”但在通泰方言中,“稿子”这一义项可以做主语,表示“某人的品行”之义。而普通话中相应的“东西”一词,在此义项中只能作宾语,不能在主语位置中出现。如C例,“他稿子好得扎实。”是“他品行好得很。(在方言中,这个句子读降调,是反语的修辞手法)”的意思。在普通话中,不能将“东西”一词提前至主语的位置。这也表明,在通泰方言中,“稿子”的这一义项引申出来之后,用法更加灵活了。
通过上面三组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稿子”一词在通泰方言中的意义以及与普通话中“东西”一词的异同了。现用图表表示如下:
三、结语
通泰方言中的“杲昃”一词的读音为,其语音与周围邻近方言的“东西”的称呼语音差异很大,不可能从外方言借入。因而将其作为本方言所保留的古语词可能是较为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石安石.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199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