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豫东、豫西婚俗差异成因初探

作者:樊玉臣

下轿时脚不能踏地,要踏着红毡走,这是说新娘到婆家后“不得地”,新娘进洞房时,洞房的门上挂有姜和蒜,要碰得新娘一头疙瘩,意在提醒新娘要晓得婆家的厉害,以后诸事都要小心。而渑池旧俗,新郎先揭新娘的蒙头布,用脚在地上踏三下,以示夫权之威。这些习俗中豫东除了新娘下轿时脚要踩到凳子上和豫西走红毡有点类似外,其他皆无,这些差异明显根源于豫东、豫西人的思想观念的差异。
  此外,豫东、豫西人在婚俗中祈子祈福的思想也是同中有异。婚礼的目的之一就是“而下以继后世也”,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祈求子女众多成为豫东、豫西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人们也希望婚后家庭殷实,幸福美满,祈福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豫东人在祈子祈福中侧重祈子,这在婚俗的很多细节有所表现,如豫东人于亲迎前日晚上要铺新床,铺床时还有顺口溜:“……一把麸撒满屋,生的小孩成嘟噜。撒罢麸来再撒枣,明年生俩白胖小。……鸳鸯枕,红绫被,来年就是四口睡。”亲迎时,压轿孩到女方家要坐桌,桌上要摆上红枣、点心、花生、瓜子(两样)、糖果等六样东西,寓意是早点生子(枣点生子),且插花着生,有男有女,甜甜蜜蜜。而新娘入洞房后要梳头,梳时也有顺口溜:“一木梳,两木梳,梳得小孩成嘟噜。一篦儿,两篦儿,梳得小孩成双成对。床上睡不下,地上打个铺,铺上住不下,跟着他爷看白薯(红薯),白薯庵里住不下,白薯秧上成嘟噜。”新娘吃饺子时问生不生,要答生等(此俗豫西也有),这都表达了豫东人对多子的强烈渴望。
  豫西人在祈子祈福中则侧重祈福。如新娘下轿后要跨鞍,寓意平平安安,跨盛(shéng)(织布机上的经轴),寓意婆家会过得越来越有余剩。新娘进门时要有一人执斗,斗中有麸、核桃、糖果、纸屑等,撒向新娘,古代俗称撒谷豆,意在驱煞,《东京梦华录》载:“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压青羊等杀神也。”豫西人还一边撒一边溜:“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明年生贵人”(豫东有此俗但无顺口溜)。豫西新妇第二日要下厨擀面条,切面条时一定要越切越宽,最后干脆切成面片儿,这其中寄寓了以后的生活越过越宽裕(豫东有擀面条的习俗而无此项要求),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生活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差别。
  豫东平原广阔,地广人稀,需要更多的劳力才能收成有余,因此多子才能多福,所以祈子便成了他们的首选。豫西多山地、丘陵,耕地少,而且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人们又善商贾,财富便成了人们的最爱,这些都是不同地区人们整体观念差异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身处豫东或是豫西,大家同是中原人,共饮黄河水,婚俗大体上相同而稍有差异也是合情合理,但毕竟是“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有差异才能突显出婚俗的地域性特征。有差异才能体现出人们的变通与聪明。今天的豫东和豫西,婚俗中都注入了许多时代的气息,这势必会引起婚俗新的变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