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浅析《水浒传》英译本中习语的翻译

作者:贾玉红

1980:1163)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指人的境遇或人们之间的交情,不可能长久不变,就像鲜花不可能常开不谢一样。正如马红军所说:“在翻译策略上,赛珍珠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原作的内容及写作风格,甚至对那些即使在原文读者看来也较为平淡的部分也未作任何改动。”此句赛珍珠直译的方法异化的策略忠实地将源语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尽管杰克逊同赛珍珠一样直译“千日”和“百日”,但他用“bloom”而不是“red”表示“红”。这里杰克逊倾向于半异化半归化。而沙博里的“last forever”和“fade”显然是意译的方法归化的策略,其译文简洁流畅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4)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施耐庵罗贯中,1992:410)
   Even among the virtuous there is lack of virtue;
   even among the charitable there is dearth of charity. (Buck,1933:798)
   How deceptive are appearances. ( Jackson, 1963:627)
   Believe not that in straight forwardness there is only honesty.
  Beware,rather that evil lurks behind the guise of virtue.(Shapiro,1980:1355
  “直中直”指极其正直,“仁不仁”指假仁。整句意思是说不要轻信表面上伪装的“正直”,要提防他暗地里存心不良。赛珍珠没有采用一贯的方法及策略,而是用平行结构意译此句,可能是由于此谚语较难翻译或她本人也不太明白其含义吧。杰克逊依然是简练的文风,仅用五个词汇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其含义。沙博里还是采用归化策略,相比之下,其译文无论在语言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传达上都是最佳的。从此谚语的翻译可以看出,如果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过大而直译和异化并不能充分传达原文意旨,甚至成为理解上的障碍时,则应当采取归化,即意译的手段。就连主张直译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说:“语言包含的文化信息越多,则越不宜使用直译。”可见归化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
  
  三、结论
  
  我们不能硬性地将异化与归化割裂开来,造成其水火不容之势。它们都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两者互为补充,关系并不矛盾,都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必然性和合理性。异化也好,归化也好,还是半异化半归化也好,只要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达到其翻译的目的,实现其翻译的意图,都应认为是合适的翻译手法。文学翻译的评价应该将翻译的目的,译文的作用,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的制约,以及译者的倾向性都考虑进去,脱离译者的意图与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而单纯讨论孰好孰坏是无助于文学翻译的评价的。因此,文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选择策略也必然是非具体的。译者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异化与归化之间的选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