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世界文化遗产”与“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

作者:王明星

护,无形文化遗产自然会得到有效的传承。有专家认为:“无形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在保护上的最大区别是必须对无形文化遗产及其传承实施活态保护。”我们理解:如果将有形文化遗产保护比喻成对博物馆中标本鱼的保护,那么对无形文化遗产所实施的便是对池中鱼的保护。不但要使保护对象或者是技术、技艺的传承人代代相传,同时还要使这些民间艺术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学院组成“端砚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期研究”课题组,对肇庆端砚制作行业和销售行业进行全面的普查统计,对端砚制作杰出人士(约40人)进行专门采访调研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目的。
  对“端砚制作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在这个地球上,举凡生物无一例外皆有一套共同的基因遗传的信息系统,皆有一种相同的基因信息的传递方式。正是通过生殖遗传中的这种基因型的信息传递,各类生物的物种才得以保持自己种群及其表现型属性的延续。正是由于人这一物种具备思维能力及其外部现实的语言、文字、镜像的表现,人类为自己所特有的非遗传的文化信息创造了一种统一而相互默契的传递方式,致使全部文化的信息均能够以同样的语言形式、文字形式、镜像形式(指报纸、电视和音像艺术)来传达,从而构成一个社会传承的一体化信心系统。需要着重强调指出的是,这样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同基因信息的生殖遗传一样,具有极为典型的个体和个案,他们的文化信息或制作技艺在文字书籍中记载传授甚少,而基本上是称之为“口承文化”,他们还概括这类文化的社会化功能体现为四方高的作用:一是传授原始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三是维护古老的或是既定的社会传统;四是传播久远的美学感受和经验。(见王亚南著:《口承文化论》第24-25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口承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都是建立在几乎与此同形同态的感性直观的思维活动方式基础上,其阶层群体的每一个体皆有可能保存或更新社会共同体内的文化信息。这样,从理论上讲,任何个体都可以经由交媾生殖而实现各种基因信息的遗传一样,这个阶层群体中的任何个人也都可以经由思想的交流而完成各种文化信息的传承和创新。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端砚制作技艺这个群体的巨大潜力和文化价值,这恰是我们需要挖掘、保护和珍惜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以拥有一方端砚而感到非常时尚,是风雅之举,是拥有文化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藏砚者、使用者的一种文化心境、文化生态和文化品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然之则”向来是有了“书香”便有了“禅意”。那么,研究创造这一文化现象、文化产品的制砚人群体,课题组本就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只不过要说明的是,我们对20余位传承者的采访,因我们先天对“端砚文化遗传信息基因”的缺乏,而仅仅是一个端砚文化爱好者、端砚制作技术的旁观者对这一群体的白描,真正深入地研究尚待时日,我们愿心向往之,身躬勤力地坚持下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