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民俗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浅析

作者:韩宗坡

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的博采众长与进一步发扬。也就是说,后世的儒家不再是先秦时候单纯的儒家了,是一个重构的儒家。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独有模式,与古希腊等“金枝”革命式传承不同,多是一种重构,一种类似“托古改制”的做法。
  关于后世儒家社会理想实现的模式,诚如《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这一社会实现模式的最好注解。从个人到家庭、家族,再到家乡、国家,直到天下,是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一个逻辑结构。
  延续这个逻辑结构,人的社会理想的追求过程就是一个利益追求过程。根从本上来说,人是追求利益的以满足自己需求的,是趋利避害的。然而,我们不但要满足今天、这一刻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需求,还要考虑自己明天的需要;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需求,还得考虑家人的需要;不仅要考虑亲友的需求,还要考虑与其他人群的共存——毕竟,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人的生存问题是全人类的事业;不但要考虑人类的生存需求,还有考虑其他物种的存在及其需求——毕竟离开了其他物种多样化的存在,人类的存在也就成了泡影;而且,随着我们活动能力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必然会超越地球,走向宇宙,关注包括地球等星体及其周围与其承载的一切存在——因为这些都是或者都将是全人类,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全人类的生存需求。
  同时,我们不但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求,而且要为子孙考虑。人类如果没有子孙万代的传承,那它必然意味着灭亡。即使一味地娱乐完全满足了当下人的需求,娱乐至死,如果影响了人类的传承,那也是罪莫大焉。
  综上,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基础,汲取各民族文化的优良成分,建立起良性发展的利益追求模式,这才是确保文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自我更新力与发展力必将为世界文明的涅槃与重生起到关键作用。只要按照基本的利益追求模式来指导改革与重建,而不是盲目的、短视的、急躁的去做,那么,这个工作必将给当地居民带来福祉,给中华民族带来福祉,给当地居民和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带来福祉。
  
  (二)具体来说
  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传承是核心要素的不断延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非核心要素可能发生变化、消失以及增加。传承实际上是一种演变中的传承,是传承与变迁的统一,并伴随着在新时代的相对升华,亦即文化在新的时代的适应性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避免盲目性的信口开河,以及给民以自决权和选择权是必须的,是一个前提。同时,避免行政命令式的所谓改革与倡导带来的消极影响,尽量以民间的力量来促进其发展变化,是一个必须超越的障碍。在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必须坚持“民众愿意,民众选择,民众建设,民众享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重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