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的发展新趋势

作者:何沪生




  【摘要】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随着信息全球化浪潮的来临,随着网络与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涌现,广播新闻节目编排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就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的发展新特点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广播新闻;节目编排;发展趋势
  
  一、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的听众意识日益明显
  
  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媒体的服务方式为受众提供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多样化的节目,使听众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利。国际传播界所呈现的频率专业化、栏目个性化的趋向和交互性,使听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目前,不管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编排还是我们地方台新闻节目的编排,都可以发现听众意识日益明显。
  所谓“听众意识”,体现在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方面,就是要做到方便听众,吸引听众,千方百计为听众服务。
  首先,“听众意识”表现在精心撰写提要上,适当安排提要条数,把提要看成新闻节目中第一层次的集纳式新闻,方便生活节奏快的听众。在一组新闻节目中,怎样看待提要是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以前,我国新闻编辑学教科书把提要的功能阐述为预告、推销和吸引三个作用;论及提要往往与论述报纸标题一样,从单条出发,没有考虑到广播新闻媒介是声音,提要采用的是集纳方式,不是单条播出,因而忽略了新闻提要应该具有的“集纳式新闻”功能。现在的广播新闻中,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多数提要是新闻中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浓缩和概括,条数安排在1/3左右,有的还使用音响强化听众印象;有的还在新闻节目中采取了插报、回报的播报方式。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那些只听提要或者既听提要又会选择部分新闻来听的听众。
  其次,“听众意识”表现在对新闻节目的精心策划与精编细删上。新闻节目编排不仅要注意整期节目的内容质量,还要注意节目的可听性和信息量。要做到这些,节目编排还要讲究策划与精编细删。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报道什么样的主题,选择什么样的内容,稿件怎样删改,采取何种报道形式,这些都需要编辑的策划与安排。这些工作直接关系着一期新闻节目宣传效果的优劣。如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通常发稿40条左右,而且经过了精心的策划与安排。再如我台每天的《新闻纵横》节目,在编排上也是深思熟虑,层层把关,既保证了新闻节目的信息容量,也实现了消息短小精悍,评论深刻到位,贴近性强,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新闻的可听性和强盛的生命力。
  再次,“听众意识”表现在合理布局重头新闻。过去,广播新闻编排节目历来强调头条的重要性,整个节目均呈倒金字塔布局,头条、二条、三条一一排列,但广播的线性安排与收听特性决定了重点不能总放在头条上。首先,在一档30分钟的节目里,收听率一般是逐步攀升的,日常生活中听众收听广播新闻时,往往不是集中并同时在新闻起点时段打开收音机,如果一味地用倒金字塔来布局新闻内容,就会出现听众越来越多,而节目的新闻性却逐渐减弱。其次,从收听习惯讲,必须波浪式地进行新闻刺激才能不断鼓励听众坚持听下去,产生尽可能多的兴奋点。因此,一档新闻节目里的重头新闻要合理地并联式地、多点式地层峦叠嶂式布局,而不能纵向一路下行,从山头一气“跑”到山脚。长此以往,听众会“跑”得更快。现在,我们的一些广播新闻编排也日益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合理布局重头新闻以持续吸引听众,如中央台《中国之声·晚报浏览》等新闻节目通过合理布局重头新闻后保持了稳定的收听率,不断地扩大了它们的听众群。
  
  二、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体形态朝着“全球性、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应用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信息为中心的开放性空间,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信息交流。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数量之多,来源之广,信息交流速度之快,使广播新闻编排不得不与时俱进,面对现实挑战,更新编排方式,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于是,“全球性、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形态的广播新闻节目也就逐渐出现了。
  全球性:就是广播新闻节目在编排时要广揽全球新闻信息,不遗漏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从我国一些电台的节目看,大都采用了新华社的国际新闻,以动态消息为主,时间一般占整个节目的1/5左右,重大的国际新闻都有提要;有的电台每天使用国际台驻外记者的口头报道,全球重大新闻漏掉的可能性很小。
  大容量:从时间上看,中央台及一些省级电台早晚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长度一般为60分钟、30分钟,且以30分钟居多。消息条数一般为30分钟四五十条,提要11~15条,小栏目3~5个,且开始曲、结束曲、小栏目曲、题头音乐、间隔或过渡音乐等比较齐全。大容量的另一含义是深度和高度。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都做到了从全局出发组合稿件,或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节目“含金量”很高。
  快节奏:广播新闻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在几分钟内,能将最新的消息变成可用的新闻播出,如果是直播节目,还可以做到“现在新闻现在报”。广播要抢占新闻的制高点,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快节奏的优势,在时效上快于报纸,快于电视。例如中央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其时间设置早于电视的同档节目,节目中使用当天或昨天以来的消息占了85%以上。
  立体化: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如中央台《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各地新闻联播》中,从内容看,有横的交错,纵的交错,还有纵横交错;从地域上看,既有省(市、区)的,也有全国、全世界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既有简讯、消息、录音报道、现场报道,也有广播快评等;从广播符号上看,既有音乐、口头言语,还有音响,做到了全方位“强化新闻,丰富信息”。
  我台从2003年元月1日起推出1档“说新闻”节目,主要分为《要闻回顾》、《热点关注》两个板块。《要闻回顾》主要是关注本市一周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关注》聚焦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档节目我们就不断地向“全球性、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的方向去发展、迈进。因为节目本身的形式比较活泼,再加上主持人的语言也很幽默,大大加强了它的可听性,这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备受听众的喜爱。
  
  三、广播符号的运用由口播语言向现场音响、音乐方向转化
  
  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思想最终要靠广播符号也就是声音来体现。一组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思想确立以后,如何组合使用好广播符号,是广播新闻节目在编排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评价一组新闻节目的优劣时,也不能不说到广播符号。
  广播新闻节目使用的声音符号主要有言语、音响和音乐。通常,文字符号组成的言语称作书面言语,声音符号组成的言语称作口头言语。在广播新闻中出现的音响特指作为新闻要素的人物的声音,以及由人、动物或有关活动引起的声音或自然界的声音等等,它在广播新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在新闻节目中常常使用的有符号标志、开始曲、结束曲、小栏目曲、题头音乐、间隔或过渡音乐、叙事音乐、补充音乐,它们往往起到树立形象、升华主题的作用。
  过去,广播新闻节目在符号运用上,顺序为口播语言、现场音响、音乐。也就是说,广播稿的使用比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等“带响”的报道要多。现在,许多新闻节目的现场音响都比较丰富,改变了以往广播符号使用的排列次序。如《茶香飘四海》是一期特别报道,报道的是峨桥国际茶文化节开幕。这个特别报道全程记录了开幕实况,最关键的就是清晰的现场声响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恰当的背景介绍锦上添花。这档节目就是因为正确的使用了声音符号,现场的音响始终贯穿全过程,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磅礴气势,颇具匠心,所以在市、省里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