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浅析西兰卡普的美

作者:李 双




  【摘要】西兰卡普是我国少数民族织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艺术创造,凝聚着土家人的审美意识和民俗观念。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族;审美意识;民俗观念
  
  土家族人主要聚居于武陵山脉之中,《施南府志》记载:此地“山深地僻,层峦茂林”。艰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土家人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却不能阻止土家人对美的体悟与追求。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我国少数民族织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艺术创造,她几乎凝聚了土家女人全部的审美观。
  
  一、西兰卡普的形成与流变
  
  西兰卡普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清江流域古代巴人的手工纺织。几千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土家女人长于纺织很早有史籍记载。《华阳国志》中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即巴子国),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皆纳贡之’。”称之为“兰干细布”,说它“织成文如绫锦”。到了秦汉,土家人的织锦作为赋税上交,被称为“賨布”,是皇室的上等贡品。三国时,土家人在与汉人的融合交流中习得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艺,加以运用,编织出了五彩斑斓的“土锦”。唐代称其为“溪峒布”。“溪峒布”的工艺相当精湛,《溪蛮丛笑》描绘它“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 五代,汉人带了大批工匠进入土家族聚居地区,此后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盛景,织锦工艺达到了一个高潮。宋代,西兰卡普织锦工艺更兴盛,并出现于市场交易中。其后,土家人的纺织技艺已相当成熟,能够用棉纱和各色丝棉绒线织造色彩绚丽、工艺精巧的土锦。明清时期,土家织锦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独特的编制程序。
  
  二、西兰卡普的美学功能
  
  (一)西兰卡普的图案美
  西兰卡普常以红、蓝、青色的棉线作为经线,择各色丝棉线或毛线为纬线挑织而成,图案各异,传统图案有二百余种,大体上可归为七类:植物图案、动物图案、日常用品、文字图案、勾花图案、天象图案、风情民俗与传说故事。传统图案皆缘于日常生活,而生活场景就是“缘发于特定的主体与对象所构成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充分反映了土家人“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和意蕴的感悟和对人的理想存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八勾花是土家织锦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花形,寓意和谐、团结与幸福;又如“万”字花,取其万福万寿之意;福禄寿喜是土家人常常编织的文字图形,在于其意吉祥,而日月星辰源于土家人的日月崇拜,日月光华,赐予万物生长的精气,给人们食物和生的希望。
  随着织锦工艺的改进和人们需求的改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西兰卡普近年还研发了新的图案,万马奔腾、土家舞等都是其中的精品,《北京欢迎你》更是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适应中追逐着现代人生活的步伐。
  (二)西兰卡普的色彩美
  1. 色泽之美。西兰卡普色泽艳丽,多以深色为底色。在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尤为土家人青睐。《后汉书》记载,巴人最早的五姓中,四姓居黑穴,一姓居赤穴。土家人尚红是因为对生命的崇拜和敬畏,对祖先的情感。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给人以祥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久之,生活上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红色奔放而冲动。约翰·伊顿教授描绘了受不同色彩刺激的红色。他写道,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底子上,红色变成一种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了似的。从色彩搭配的角度来看,红色是极具表现力的颜色,红色的张力能把人们内心的欢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红色是个性的凸现,西兰卡普中的红色是土家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延续的向往。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生灵生命延续的泉源。红色是火的颜色,是给人温暖的颜色。传统文化中对于红色的崇拜,也因为红色驱邪护身,避免灾祸。源于对大自然威力的惊惧,在先祖简单的思想里,风雨雷电是神灵对人的惩罚,是雷公的震怒;生老病死更是莫可理解,以为生病是邪魔附身,或不小心触犯了祖先的魂魄,为消灾祈福,他们平日里多穿戴亮丽的红色来保平安。红色也是血的颜色,是生命的色彩。人对红色比较敏感,红色容易让人亢奋,更容易激发对生活的激情。山野的红花绿草教习山里人用艳丽的红色来编织自己的幸福生活。
  与红色的张扬相对应的是内敛的黑色。黑色深沉,神秘,稳重,寂静,有悲哀,压抑之感,黑色是空、无和永恒的沉默。西兰卡普通常以黑色作为底色,因为黑色是一种百搭百配的颜色,黑色与任何一种颜色搭配都会别具风情。
  2. 材料之美。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时代,西兰卡普所用的原料皆是自纺自染的,甚至于到建国初期,西兰卡普还用植物、锅烟灰等染色。染料从植物或矿物中提取,“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后汉书西南蛮夷传》),山区常见的五倍子、蓼蓝、菘蓝、马蓝等就是上好的植物原料。《来凤县志》有载:“靛,以蓝叶浸水而成。作靛之法,先为二圆池,刈蓝叶其中,浸之以水,历七八日,以竹耙搅之,将未烂者漉起另浸,其已烂者,约蓝多少,徐下石灰,视色变蓝乃止。沉淀后,泻去清水,则靛成矣。种此者利倍于农。”矿物染料如矾石,《淮南子·倜真》中“黑于涅”的“涅”就指矾石。虽然天然颜料染出的丝线色彩有限,但基本能满足西兰卡普的用色要求:马桑树叶染黑,铁红或朱砂染红,竹叶菜或蓝靛染蓝,黄栀子染黄,椿木皮染赭,乌苞(紫莓)染紫……且由于传统的土家织锦花样粗略抽象,与不甚精细的颜色搭配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的显现出其粗犷其豪气,搭配了西兰卡普的“土”气。
  今天,追求绿色生活、健康生活已成了新的风尚,用天然染料染就的天然植物纤维织物及制成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成为时尚流行的一个重要部分。西兰卡普虽未刻意追求时尚,却在客观上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品位,为保护环境贡献己力。
  (三)西兰卡普的文学美
  在土家人居住的地区,流传着一个关于西兰卡普的凄婉动人的传说。从前有个名叫西兰的姑娘心灵手巧,在织机上飞丝走线,织出的织锦能与日月同辉,当地无人与其并肩。她的聪慧却引来嫂子的嫉妒。当西兰听说白果花是世上最美的花朵后,便下定决心要将此花织到自己的锦布中去。由于白果花只在夜半时分盛开,所以一连几天她都不惧劳苦半夜看花,不想嫂子在哥哥耳畔说不中听的谗言,西兰不幸倒在了哥哥的斧头之下。后人们为纪念她便用她的名字来命名织锦。“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善与恶,本是人性之本,人人崇善而厌恶,朴实的土家人将好恶是非融入到口传的故事中,以教谕子孙后代做正直善良之人。
  (四)西兰卡普的功能美
  依传统习俗,土家姑娘们从十多岁开始就要向家中的女性长辈学习编织西兰卡普,直至出嫁之前不间歇。结婚时,除却父母置办的家具外,女子必须有亲手织就的西兰卡普作为嫁妆。一般说来,姑娘婚前所织制的西兰卡普都将带往男方家,女方有多少床西兰卡普(被面),男方就必须准备相同数量的被里。在财富差异关系重大的社会里,嫁妆反映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女人织锦的技艺高低将作为人们评价她能干与否的依据,心灵手巧的媳妇才能赢得婆家人的欢心和尊重,也为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而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充裕是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的必备条件。
  西兰卡普与其他民族民间工艺品一样经历了艰难的求生过程,一批优秀的土家织锦工作者在传承民族记忆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改进工艺,开发新的产品,譬如室内装饰品,既装点了生活,又形成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益众.土家族织锦艺术的民族特色[J].装饰,2006,(10).
  [2]王颖,姚建平.从西兰卡普谈土家族的审美意识[J].设计,2005,(6).
  [3]王小雷.图案象征性在西兰卡普中的演绎[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唐洪祥.西兰卡普的色彩及运用.http://www.enshi.cn/20070525/ca75126.htm
  [5]江业国.美与精神价值关系或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1).
  [6]唐洪祥.西兰卡普的色彩及运用[N].恩施晚报,2007-06-29.
  [7]谭淋心,陈出云.论西兰卡普在现代家用纺织品中的设计开发[J].民族论坛.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李双(1978- ),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化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