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浅论毛泽东诗词

作者:张国卓




  【摘要】文章主要借鉴了香港著名作家刘济昆的观点,即将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内外抗战时期、建国后三个历史时期,并将其诗词创作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文章据此观点还结合了中国的历史事实,对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整个过程作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三大条件;政治与人生
  
  香港学者刘济昆是一位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著名作家。他认为,早期毛泽东诗词中的“人”的形象十分鲜明;在中期,毛泽东诗词作为军民敬爱的领袖形象与“人”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得到较好的统一;而在晚期,毛泽东诗词作为晚年犯了错误的领袖形象则压倒了“人”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但作为毛泽东诗词整体,毛泽东诗词多属中国现代优秀作品,对中国文学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三大条件
  
  (一)私塾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1. 私塾教育构筑诗人基石。要了解诗人早期的诗词创作水平,不妨先了解他几首诗。早期毛泽东是重于友情的人。1915年5月第一师同学易昌陶病逝,毛泽东写了《挽易昌陶》一诗,并写信给学友湘生(生平不详):“同学易昌陶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湛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全诗无不体现出哀怨凄楚,对失去知己的感伤怀念之情。要研究早期毛泽东的文采,这首《挽易昌陶》至为重要。其中诗人以“伯牙断琴”的典故,表明诗人与易君志同道合,达到“朱华春不荣”的地步。读了令人伤感、振奋!而毛泽东当时年仅二十二岁,其文笔已见成熟。毛泽东一直到八岁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其八舅文玉钦读过好几年儒家经典,毛泽东六七岁时跟着八舅读书写字,大约一年多就能背诵《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乃至《增广贤文》等等。到了八至十岁,在南岸私塾从师邹春培,读了“四书”、《幼学琼林》、《诗经》并都能背诵。十一、十二岁,分别从师至毛咏生、周少希。期间读了《尚书》、《周易》、《礼记》。并且自己已将《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在当时所谓的邪书,都已背得烂熟。十三岁又从师堂兄毛宇居,在教他温习“四书五经”外,还教他读《左传》、《公羊春秋》并指导他写诗写文章。在毛泽东十四岁辍学期间自己又将《三国》、《水浒》读了许多遍,甚至读了《毛氏族普》和和尚的经书。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诗词的影响。他八岁那年春节,在外婆家看到玩狮子的热闹场面,无意中脱口而出地念了一首儿歌:狮子眼鼓鼓,茶菜子,黄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为例,全书收集毛泽东诗词五十首,其中引用典故、词语出之于《庄子》的有七首共十一处。如《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木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毛泽东在《送宇郎东行》诗中汲取了“稊米”一词,同时也汲取了这种看“大”作“小”的把握空间的艺术思维方法,要将宇宙看作秭米。
  (二)与革命历史共命运
  在前面我们主要谈论了早期毛泽东的主要代表作,而早期毛泽东诗词在艺术创作上主要以言志、写景诗为主,其“人”的毛泽东大于政治家的毛泽东。按照香港作家刘济昆的观点,1935年至1957年期间为他人生的第二发展期,即为党和红军的领袖。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又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到1957年反右派为止,毛泽东在军政倥偬之余,共写了17首诗词。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功勋最大的时期,也是他诗词的思想的艺术均臻于高峰的时期。如《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二字点题,气势雄伟。
  (三)超常的胆识与个人努力
  1. 志向非凡、胆识过人。1910年初秋,年仅17岁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到离家25公里外的湘乡县县立东山高等学堂继续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薄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抒写了他外出求学的坚定决心,从中又可看到他从少年时代就身怀远大抱负,锐气十足!
  2. 刻苦专研的求学精神。早年的毛泽东读书时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东山学堂求学时,毛泽东看见朋友萧三的《世界英雄豪杰传》时,就向其借阅。毛泽东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此书,几乎每一页都有毛泽东留下的圈圈点点和批语。尤其是华盛顿、拿破仑、彼德大帝、叶卡特林娜女皇、惠灵顿、卢梭、孟德斯鸠、林肯等人的传记,空白处几乎都写得密密麻麻。这种难得的求学精神,正如孔子讲的:“学而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与思能高度结合起来,让人对这种严谨的求学精神不得不肃然起敬!
  
  二、毛泽东诗词特点
  
  毛泽东诗词创作历程的上限是1901年,此年他口吟儿歌《狮子眼鼓鼓》,是毛泽东诗词的处女作。其创作历程的下限是1972年,总结涉及到1972年2月创作的《四言诗·赠尼克松》。
  (一)革命政治家诗词
  毛泽东确定将新民主革命初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作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旧体诗词十八首》的领头之篇,也作为《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开头之篇。毛泽东准确找到了自己人生和诗词创作的定向之作。他严谨地割舍了自己学生时代(1901—1918年)的所有诗歌习作,同时也将新民主革命初期创作的另外4首诗词不予收入,唯独将《沁园春·长沙》作为自己诗言志的开篇:此词抒发了毛泽东忧国忧民心系大地沉浮的壮志豪情。
  (二)高超的艺术特色
  豪放大气、想象浪漫、文采华美。朱、毛分兵转移时,毛所率部队多不过数千,而且弹尽粮绝,他们衣衫褴褛,生死未卜,但毛这时把生死置之度外,完全变成一个诗人了,这是何等气魄,何等境界!毛泽东自己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岂止不废,其实毛还颇为得意他的婉约之作,就说写给杨开慧的三首词之一,《虞美人·枕上》很好地体现了毛泽东的浪漫的想象力。文采是毛泽东臧否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他自己也看重文采,追求文才,并且以文采自傲于世,他写文章追求“神气”,追求“光昌流丽”,他写诗词亦如是。一般看来,两首《沁园春》是毛泽东诗词中气韵兼胜的代表之作,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首《沁园春》的上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个半阙都何其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而且,从这两首《沁园春》中各取一句,恰成了一对妙联,那就是上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美致极。
  
  三、政治和人生原因
  
  使得诗人毛泽东正式走上文坛,整理其诗词开始具有学术性质得从1956年说起。因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1901~1918年),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乃是习作。他从学校毕业,踏上社会后的38年(1919~1956年),其诗词先后经历了新民主革命初期(1919~1926年)、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1927~1936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年)、建国后17年时期(1949~1956年);这后一时期当时尚未结束。按一般诗人的心态,会主动及时地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可是,毛泽东却是一位赋诗填词几十年不发表的非常诗人。毛泽东在诗词等文学创作上,不断追求与时俱进。于1956年6月,写出了新作品《水调歌头·游泳》,他颇为高兴,曾于1957年5月21日对他的国际秘书林克同志说:“《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引起毛泽东对诗词作总结的人生原因,是他作为开国领袖,渴望在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做出创新,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退居二线。
  
  【参考文献】
  [1]刘汉民.诗人毛泽东[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2]张宪忠,邕思.毛泽东诗词艺术赏析[M].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
  [3]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三联书店,1986.
  
  【作者简介】张国卓(1983- ),男,陕西渭南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2004级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