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赣南客家民俗与赣南客家民歌的渊源关系探析

作者:衡晓丽




  【摘要】文章从赣南客家的民俗活动入手,深入挖掘了赣南客家民俗与赣南客家民歌的渊源关系,从而进一步地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信仰,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富有特色的赣南客家风情继续流传下去。
  【关键词】民俗民歌;赣南客家民俗;赣南客家民歌
  
  风俗习惯,涵养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赣南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这种特殊的赣南历史和地理使赣南这片近四万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由此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赣南客家风俗民歌。民歌与民俗是一对孪生姐妹,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与人民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几乎每一种民俗事象都伴有相应的歌,每一首歌都反映一定的民俗事象。有的歌就是民俗事象的躯体与灵魂,抽掉了歌,民俗活动就不存在了。“歌”与“俗”掺和在一起,数百年来,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托,把客家人民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有声有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赣南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学者们认为赣南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就是赣南客家民俗与赣南客家民歌的渊源关系使然。
  
  一、礼俗与客家民歌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中华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赣南客家风俗流传至今以礼俗和岁时风俗尚保存良好。其中产生的大量风俗民歌也渗透到赣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
  (一)婚嫁习俗与哭嫁歌
  赣南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在整个赣南客家地区,姑娘出嫁时都保留着“哭嫁”这样的习俗,其时家人、亲戚要给钱,叫“扎腰”。新娘在出嫁的前一个夜晚要守夜,《哭嫁歌》就真实描述了这一幕。如龙南(渡江)的《哭嫁歌》,一共四首:(1)“归去人家做新婆”,这是离别前母女在房里哭别时唱的;(2)“拜哥哥”,出嫁时由哥哥领着出闺门进厅堂拜别时唱;(3)“拜阿公”,在厅堂拜别祖牌时唱;(4)“上轿”,上轿时唱;各首音调上大致相同,只是歌词内容不同。新娘到夫家后要举行结婚仪式,要拜堂,摆喜酒宴请亲戚朋友。其间都有唢呐和其他打击乐器伴奏,气氛热闹喜庆,完全摆脱了在娘家的那种悲闷气氛。新郎新娘拜完堂后就要入洞房,在赣南,直到现在都还非常流行闹洞房的风俗。如瑞金(沙洲坝)的《闹房祝赞》:手提花烛是庆新房啊,喜庆新人哪并新郎,今晚闹房花烛夜,喜庆新郎配新娘。左脚踏进新人房呃,房中一张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对鸳鸯枕,鸳鸯枕上结成双;右脚踏进新人房喔,庆贺新人做到好嫁妆,红漆火笼是黑漆箱喔,绫罗绸缎装满箱;双脚踏进新人房呃,房内一对好鸳鸯,鸳鸯配合是生贵子,早生贵子是状元郎。今晚听我是祝赞口,列位亲朋请进闹洞房。洞房结束后,祝赞人端一盘花米(大米加彩色纸屑)撒于帐内各个方向,每“撒帐”。(歌词略)
  由此可见,赣南客家风俗产生出了大量的风情民歌,而这些产生出来的风情民歌则可以真实的记录与再现当时的情景与人的思想感情,极大的充实了客家文化,使得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得以保存下来。
  (二)丧葬礼俗与丧歌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一个人的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端。生是人生的发端,死是人生的终结,所以,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丧礼,不仅远比生礼更为隆重,而且是人生礼仪中最为庄严肃穆、最为独特的礼仪。”丧礼仪规,《礼祀》有详细记载,客家人基本沿袭陈规,虽然各地在具体程式上,稍有演绎,形成客家特色,但总的程式仍不离其宗。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我区流传下来的大多是一些僧人做法式时唱的僧调以及一些妇女失去丈夫孩子而发出的痛苦的呐喊形成的即兴式的丧歌、哭调。定南(龙头)的送行(僧调):铙钹打来(就)闹哇洋个洋,孝子死了就好哇亲娘,千拜万拜一那炉个香,明朝扛你怍啦岽上哦,大兴弥呀陀拂,再来咒啊古纸钱(哪)。(匡匡龙匡龙冬匡)旧时在我区广泛流行着一首小调“十月怀胎”,明清时为道士移植用于女性老人去世做拂事时演唱。演唱的形式为坐唱,一人领唱,一人伴唱,首尾伴以打击乐,唱时击木鱼。(歌词略)
  
  二、赣南客家岁时风俗与赣南客家民歌
  
  赣南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赣南客家人的主要岁时节日:
  1. 春节: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到元宵节为余兴阶段。较特别的活动有送年,食年酒,守岁,开大门,拜年,游乐活动等。赣南地区广泛流传的《年歌》就记录了客家先民欢庆春节,迎春接福,并祁愿新年人寿年丰,吉祥康泰的欢乐景象。《年歌》:锣鼓打来闹沉唉沉啊,春天百祥要下唉种啊。锣鼓打来闹连唉连啊,尽心尽意闹新唉年啊。今夜各位闹一唉夜啊,送神之后要下唉田啊。(此处省去关于月份的歌词内容)
  2.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因此,各种灯歌应运而生。《元宵歌》(赣县):好有子正月春呀,好有子正月春呀,正月那个花灯闹呀闹轰轰,情小姐看花灯哪(得)看了花灯好开(呀子)心。
  3.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先醮众墓后醮家墓。立夏过后扫墓则称“祭野鬼”。《寡妇上坟》(南康)桃花红杨柳青,想起了短命夫两眼泪淋淋,堂上爷娘谁人来护伺,丢下了少年妻呀身靠何人。三月三乃是清明,家家户户去上坟,别人家里有男女,我奴家上坟孤寡独一人。头上扎根白头绳,身穿一件白布衣,白布裙子白布带,白布裹脚白布鞋。香拌蜡烛一起点,不觉来到夫坟前,双蹊跪到琼瑶地,眼泪汪汪洒胸前。
  4. 端午: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纪念先人之外,还有祛疾避邪因素,所以客家人非常重视,如同过年。端午节门旁“挂青”也是汉族广泛流传的一种习俗。端午节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前几日,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亲友互赠。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药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能持嫂嫂歌》是一首描写客家妇女勤劳能干操持家务的花灯调,歌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从侧面反映了赣南客家人在各个岁俗中的活动。现摘抄如下:正月能持出元宵,嫂嫂做鞋唔用教;嫂嫂做鞋手艺巧,双双提出一样好;五月能持是端阳,嫂嫂裹粽上街场;嫂嫂粽子裹的好,只只裹出糯米香;六月能持正食新,嫂嫂量米打栋升,今年食新年成好,有饭有菜又有剩;九月能持是重阳,家家户户斋九皇;能持嫂嫂爱清洁,打扫厅堂供九皇。
  5. 食新:即尝新米。客家人每年六月初六,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磨成浆,在锅中煮熟后,包成米饺或用印板压成米饼,再上锅蒸透,先供上神台,后赠各家品尝。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做米、推磨和做水果,一边唱歌。这些个情绪热烈欢快,主要流行在信丰、龙南、上犹、南康等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