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烟台春节风俗调查

作者:李 静




  【摘要】生活在烟台芝罘区的祖祖辈辈们,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文章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能够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或者即将消失的烟台风土人情,尽力保留住那些虽然已渐模糊,却仍然散发着清新和温暖气息的古老文化。
  【关键词】烟台风俗;春节风俗调查;面塑
  
   按照近几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山东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在《齐鲁文化渊源论》[1]中指出,“沂源人”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中国人,是山东文化的源头。当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时,东夷人又成了山东人的专称。而且,当时的东夷族在金属冶炼技术发明、制陶技艺、纺织水平等方面,已是领先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而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便在烟台沿海一带。因此,在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区域的胶东文化中,烟台的文化是源渊流长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烟台作为山东诸口中最早的通商口岸,其地处胶东半岛中部,与辽东半岛对峙,北濒渤海、黄海,并与大连隔海相望的重要地理位置,养育了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千百年来生存的先民们,在这历史长河中,并以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内涵,创造并产生了许多主题明确、内容简练、通俗易学、便于普及流行的民俗风情,而其中尤以节日风俗为盛。我们着重调查了春节期间独具风格的烟台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烟台这方古老土地上的人们,由于文化历史悠久,加上开埠较早,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同外界交往频繁,在长期的嬗递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地方民间习俗。我们从春节食物、语言、活动三方面做了调查和研究:
  
  一、寓意吉祥的面塑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不知不觉中,也许人们慢慢淡忘了一些古老的吃法。在最初的策划中,首先想到了去县市特别是农村中探寻过去的年味,避开都市的烦扰与忙乱,挖掘些许烟台质朴的春节食文化民俗。
   烟台的老城区位于芝罘区,这里保存着最为完整的民间风俗。在一户春节比较讲究老习俗的居民蔡奶奶家,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鲜为大众所熟悉的春节食文化的节日规矩。
  “神虫”——吉祥面塑。按照老辈的说法,做“神虫”一定要挑选阴历的双日子,蔡奶奶家便特意选了腊月二十六来做春节面塑。整个过程中都有讲究,充分体现了对春节过年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搜面(和面的一种方法,即用双手在面盆里不停地上下抓面团)在过年按照习俗一定要搜够二百次,其美好的寓意便是美味好吃、使人笑口常开。在过年很传统很讲究的的年代,面塑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是,较为讲究含义的面塑是要家家亲手做的。比如做“神虫”。“神虫”又被叫做“圣虫”,“神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祖辈烟台人,用面团来做“神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现在会做“神虫”的可能已经不多了。按照老规矩,“神虫”的做法要分作四样,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的一头,在上垂直地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神虫”的嘴,把一块大红枣放进“神虫”嘴里,俗称“甜甜嘴”;接着便是要剪出神虫的鳞片,“公母神虫”就是要靠神虫的角来做分辨,角大的是 “公神虫”,角小的则是“小神虫”;最后便是安眼睛。老传统在对“神虫”是否应该安眼睛,一直是有争议和分歧的。有的认为“神虫”只有安上眼睛,才能认识自己的家,保佑家里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而有的则不赞成安眼睛,认为“神虫”有了眼睛就会跑掉。做好的“小神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而“大神虫”则是做一对留做“二月二龙抬头”时才能够吃,则象征着来年大人生机勃勃、事业有成,小孩努力学习,成绩出众。诸如类似的过年面塑还有“财主”等等。走访蔡奶奶家,了解到老一辈还讲究过年做面塑,但很多家庭已经不注重这样的春节风俗了,好多做法都被人们遗忘了。
  
  二、春节吉利方言
  
  在烟台开埠后,大量外地人入住烟台,把各地方言也带进烟台,并与烟台当地方言融合成了一种独特的开埠语言,这种语言主要吸收了京腔京调,摒弃了一些费解的词汇。其音系相对比较简单,而且接近普通话,好听易懂。其中,烟台也有一些独特的用语仍然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最特别的用语是在过年时,有很多“规规矩矩”的吉利话是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以其独有的方言口音颇具几分趣味。
  过年做年饭时,很多食物的叫法都是很有特色的。 “大蒜” “蒜瓣儿”是平日里常说的词,但是在春节时一定要叫做“义和菜”,烟台方言把“蒜”说为“散”,春节期间取名为“义和菜”是取祥和、和睦之意;醋按照烟台方言则读成了“机会”,“机会”是期望来年有更多更好的幸福机会;包饺子若馅儿不够了,寓意富余只能说是剩面了;如若面不够,则要说菜剩余了;裂开口的馒头,则要说馒头笑了;煮破了的饺子,则要说挣了;过年吃的隔年菜中放的海带,按照风俗把海带叫做江泊菜,顾名思义就是财源像江水波涛一样漂过来。还有一些春节风俗用语是取语音的谐音。比如:春节前夕一定要吃芋头和蔬菜,追求的是来年有“余头”,过年包的包子叫做菜包子,因为和“财宝”谐音。
  
  三、春节宗教风俗活动——毓璜顶庙会
  
  春节期间,烟台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初九的毓璜顶庙会了。通过对今年的毓璜顶庙会的调查,发现如今的毓璜顶庙会注入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旧时,民间传说这正月初九一天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庙会,烟台周边村镇的老百姓,当地的“善男信女”,便扶老携幼,呼朋唤友登山入殿,顶礼膜拜,共同为玉皇大帝拜寿,祈求神明的保佑,而烟云缭绕的玉皇阁则给人一种神秘的氛围。
  而现在随着现代社会元素的加入,毓璜顶庙会已不再是从前的道教封建活动,而成为各种文化的娱乐活动和贸易集市,成为一个融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间旅游节日。今年正月初九的毓璜顶庙会更是以打造民俗品牌为主,今年庙会期间,推出了著名的民俗艺术学者山曼先生的民俗文化藏品展、朱曼华剪纸展、根雕展、胶东特色工艺品展、烟台市迎奥运新春书法篆刻展览、烟台老干部书画展、楹联猜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更多的烟台当地的借节日庙会,销售各种商品以赚取零用。其中,我们发现在各种销售的商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卖蜡木杆子的。几乎赶庙会的人都会买上一根蜡木杆子,这蜡木杆子有两种用处:一是作为登山的手杖,另外蜡木杆子有保家人平安,保事业腾飞的寓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烟台人赶庙会更多的则是为了领略平日见不到的古朴民间文化,欣赏古时的具有强烈胶东文化内涵的宗教风俗活动。而今年又是奥运年,加之福娃登剪纸备受青睐,以及以民俗品牌为主的“文化庙会”、“民俗庙会”等更是为市民展现了烟台民俗艺术的魅力,丰富了烟台人的精神生活。
  春节是中国人重视的节日,也是烟台人最讲究的风俗节日。尽管很多烟台传统民俗现在变得越来越淡了,很多文化内涵也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广泛交融和都市物质生活的日益盛行,而流失了许多曾经灿烂的风俗文化精髓。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过节更多的是为了在一起聚聚,感受回味一下过去的滋味,对于节日风俗本身而言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对烟台的各个地方的风俗文化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将烟台人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和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展现给世界。历史久远的烟台春节风俗,在食文化、春节用语以及春节特有的活动在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后,正不断地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并随着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逐步成为历史的精华,拥有着巨大魅力和价值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则应该通过烟台人代代传承下来,赋予其更多的展现机会和发展机会,以更好地拓展和丰富烟台的城市内蕴,将其打造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地方文化品牌。
  
  【基金项目】鲁东大学2007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课题:烟台风俗与齐鲁文化调查研究(07W005)。
  
  【作者简介】李静,女,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学生,《鲁东大学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