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叶问与佛山武术文化
作者:刘建乐
【关键词】佛山武术文化;叶问;咏春拳;叶问堂
一、佛山浓厚的武术文化培育了咏春拳名家叶问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肇始于晋,得名于唐”。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天下四大镇”、“天下四聚”之一。佛山在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但地幅狭小,地势平坦,天然防御条件差,且地处广州西南部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民为求自保,很早就形成习武强身、自卫御敌的传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广东爆发黄萧养农民起义,起义军围攻广州,并分兵进攻佛山,当时佛山“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徒以其忠义之激发,能使阡陌耒耜之辈,奋而为精兵,而大敌破者”,[1] 这足以说明“阡陌耒耜之辈”是经过技击训练的,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才可以成为精兵,打败入侵的黄萧养起义军。
明、清以来,随着佛山社会经济的发展,陶瓷、铸造、纺织、漂染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极为发达,其从业人员大都喜好参与武术活动,练武既可以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资本,又可以成为这些社会底层群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不少武林人士因参与这次革命,遭到清政府追杀迫害,而佛山既临近广州又手工业、商业繁盛,实为当时武林人士避祸安身之所,再加上佛山民间素有尚武的风气,于是吸引了各界武林人士纷沓而至,南派武术著名的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虽然并不发源于佛山,但佛山却成为其重要的发扬基地。至清末民初,佛山成为中国南派武术之乡,习武者数以万计,武馆林立,名家辈出,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叶问就是佛山浓厚的武术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代宗师。叶问(1893~1972),原名叶继问,佛山桑园叶氏家族人。叶家为佛山望族,坚持尊儒重教的严格家风,使叶问形成儒雅的性格。由于叶问幼时体弱多病,而此时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弟子陈华顺(找钱华)租用桑园叶家宗祠设馆授徒,叶问便拜其为师,学习咏春拳术。由于叶问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得师傅的喜爱,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其封门弟子,各位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到叶问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香港求学,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经同学介绍,认识梁赞的儿子梁璧,并随其习武三年,尽得咏春真传,拳艺突飞猛进。当他再回佛山时,包括吴仲素在内的同门诸师兄弟在拳艺上都远逊于他。以后的数十年间,叶问常与武术人士切磋交流,摄取各拳派的精华,使其拳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又因其屡挫凶徒,屡败强手,秉承“习武先立品”、“重节而轻利”的高尚武德,因此在佛山武术界被誉为咏春拳的第二位“梁赞”。
二、叶问是佛山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
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1826~1901),原籍鹤山县古劳乡东便村,自幼随父在佛山筷子街经营“赞生堂”药材店,精通医术。少时喜武,广聘名师传授武功,曾随粤剧武生黄华宝学习咏春拳,对咏春拳可谓已“深得其奥,建于化境”。当时不少武林人士慕名来佛山与其较量,俱为其所败,从而使咏春拳在南中国一带名声大振。但梁赞因药店缠身,再加上咏春拳的教授方法比较困难和吃力,难以多收多教,学费比较昂贵,非一般人所能负担的,因此求技者多是一些富家子弟,因此当时“咏春拳”也被称为“少爷拳”,未能广授门徒,继其衣砵者,唯陈华顺一人。而陈华顺在佛山桑园叶家宗祠设馆授徒,有成就的弟子仅吴小鲁、吴仲素、雷汝济、陈汝棉及叶问等人。其中,只有叶问担当起推广和传播咏春拳的历史使命,成为佛山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在叶问三十余年的教拳生涯中,可分为佛山教拳和香港教拳两个不同阶段:
(一) 佛山教拳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佛山,佛山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当时,叶问生活十分艰难,幸赖好友周清泉不时接济,才得以度过难关。为报答周清泉接济之恩,叶问于1941~1943年间,在佛山永安路联昌花纱行内开馆教授周清泉之子周光耀、外甥伦佳,以及郭富、陈志新、吕应、伦佳、周细等学习咏春拳,这些人成为叶问的第一批门徒。
叶问十分注重对徒弟的选择,他常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作为一个以教拳为职志的人,能有这种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可见其对教拳的认真态度和对所教徒弟的高度责任心。而郭富就是叶问在佛山挑选出来的一个好徒弟。当年,郭富在佛山永安路一间糖面铺打工,糖面铺对面就是联昌花纱行。当郭富得知叶问在此教授咏春拳后,便托人找叶问拜师,却被叶问一口回绝。半年后,叶问终于被郭富的诚意打动,才允许其同富家子弟一起学习咏春拳。1945年,受战争影响,糖面铺关闭,郭富失业后只好回到平洲乡下,与师傅不辞而别。当叶问发现自己喜欢的徒弟离开佛山后,就亲自到郭富的乡下平洲夏教找他,于是就在郭富家的祖屋,叶问和郭富一起练拳,手把手教郭富,郭富则更加用心地练武。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夏教,继续向郭富传授咏春拳术,并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药书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据说当年叶问在香港逝世前,曾给弟子留下口信,以后要继续学习正宗的咏春拳,就到佛山夏教找郭富。足见,叶问对徒弟郭富是十分推崇的。
(二) 香港教拳
由于毗邻港澳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佛山武林人士很早就走出国门,到海外谋生。特别是在清末至大革命失败、抗日战争初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夕,都有大批武术家出走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客观上对佛山武术文化起到了传播、推广的作用。叶问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佛山来到香港。
1948年11月,叶问为了家计,独赴澳门谋生。1950年初辗转到香港,终因举目无亲,难找职业,幸遇旧友李民,劝其重新出教武技,暂为解决目前生活。[2]叶问姑且应允,在香港九龙大南街饭店职工总会开设第一个咏春班,不料竟以此成名,之后便在香港设馆授徒,一直致力于咏春拳的普及与推广。1953年左右在九龙汝洲街三太子庙教拳;1954~1955年,在九龙饭店职工总会教拳;1955~1957年,在九龙油麻地利达街教拳;1957~1962年,在香港李郑村屋教拳;1962~1963年,在香港大埔道61号兴业大厦教徒;1963~965年,在大角咀福全街大生饭店教拳,期间还在新蒲岗衍庆街教香港警务人员学拳;1965~1972年,返回通菜街住所,因年事已高,只作个别教授;1968年咏春体育会成立,该会集授徒、研究、交流咏春拳术于一体,是香港著名的武术组织,叶问曾在此主持过功夫班。经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叶氏门下桃李盈门,高徒辈出,著名的弟子有梁相、骆耀、黄淳樑、徐尚田、招允、卢文锦、梅逸、李小龙、叶准、叶正等,其中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影响最大。
叶问教拳从不挂牌,也不卖招生广告,以便拥有选择收徒弟的主动权,只要学者有心学技,他就会全力传授,绝不厚此薄彼。他十分重视对初学者的基本训练,当传授小念头时,从正确手法、腰马配合到发力运用,从没有时间限制,只有学者达到他的要求,他才会进一步教授新的课程。叶问教拳的另一特点就是量才而教,他对每一个学者的心理、个性、身材体魄、知识程度、文化修养以及吸收能力等先作充分了解,再根据每个学者的不同需要,制订相应的教授方法,以便学者更易学习和吸收。此外,他在教拳过程中极其注重黐手和自由搏击的练习,以培养学者对咏春拳的兴趣和信心,再引导学者对咏春拳的法度和木人桩的研究。在教拳过程中,叶问还不断吸收力学、几何等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咏春拳的法度,加以融会贯通,成就中华武术之大成。
叶问就像一位使者,对咏春拳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逝世后,门下弟子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并继承先师遗志,将咏春的种子散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咏春拳馆,有数百万人在练习咏春拳,咏春拳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拳种之一。咏春拳的历史可谓是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三、“叶问堂”是佛山武术文化的历史见证
佛山是叶问的故乡,也是咏春拳的根之所在。继叶问之后,一代咏春名师在这里崛起,活跃在佛山武坛。为了纪念叶问宗师,丰富佛山武术文化的内涵,使佛山逐步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窗口,佛山市博物馆于2002年11月建成“叶问堂”,展示叶问宗师的生平事迹、教拳典范、门下高徒,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成为海内外咏春弟子寻根拜祖、探求咏春真谛的重要场所,也为佛山武术旅游文化增添了新亮点,是佛山武术文化的历史见证。
自2001年佛山“叶问堂”落成以来,叶问徒孙郭思牧师傅(早年跟随叶问之子叶准、叶正学习咏春拳)每年都会专程率领他的外国弟子回佛山寻根拜祖,一是让外国弟子参观叶问堂,了解咏春拳的历史和叶问宗师的生平;二是拜祭祖师爷叶问,向外国弟子传授中国“尊师重道”的良好美德;三是在现场与佛山咏春同仁一起表演和交流拳术,探讨咏春拳的真谛。2008年1月,佛山市博物馆又对“叶问堂”进行扩建,推出《香港叶问宗师咏春拳系展》,展示香港咏春拳的发展情况。以后,还将陆续推出世界各地叶问宗师咏春拳系展览,让咏春拳一代宗师的精神永在,为后世门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佛山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刘建乐(1963- ),河北博野人,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