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论路遥小说的平民意识

作者:李木新




  路遥小说还塑造出像高明楼、田福堂这样令人反感的乡村干部。高明楼是“大队书记”,是“高家村的当家人”,他利用职权和社会关系,不劳动也能过上好日子(住大屋,吃肉请客),还可以将子女优先安排在乡村学校这样少吃苦、待遇好的地方,甚至可以走后门送他们招工进城。作者通过这些乡村特殊人物在生活等各方面的优越来反衬出普通农民的艰辛,谴责他们的自私自利,媚上欺下,对普通农民寄予了无限同情。在城里,还有像张克南母亲这样由于城乡差距造成的优越感而瞧不起普通农民的干部和干部家属,使普通农民子弟在城里的正常发展受到各种阻碍,他们的合理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作者呼吁社会应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路遥在谈到自己写高加林这一人物的想法的时候还说:“我有责任把这样一种人物写出来,一方面是要引起社会对这种青年的重视,全社会应该关怀他们,从各方面去关怀他们,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起来……”[9]
  
  二、对黄土地及生活在这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
  
  只有生活中真实地关心和理解农民的人,才会始终不渝地坚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心声。对要写好农民,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讨论会上说:“……我是带着深挚的感情来写中国农民的,我觉得对他们先要有深切的体验,才能理解他们,写好他们。”在路遥看来,文学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因此,他深情的目光始终注视着那些艰辛地生活着劳动着的广大的“农村人”,尤其是那些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艰难挣扎的青年人。路遥出生于农村,又在农村长大,再到城市工作,从农村到城市的特殊经历,使他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体验,不仅仅是生活外在形式的体验,而且是情绪、情感上的体验。
  路遥始终关注着国家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作家的使命感促使他要如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他的《平凡的世界》就是当代农村生活的全景图。路遥的创作心理始终缠绕着沉重的乡土情结,他生前最爱吟咏的就是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人生》的结尾,高加林深深地匍匐在乡村哲人德顺爷爷的脚下,手抓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一声:“我的亲人哪……”这是作者强烈“恋土情结”的真实写照。尽管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翁,他们的童年几乎都在饥饿苦难中度过,但他们对这土地和繁衍在这土地上的人们没有丝毫的怨恨。作者在解释高加林的“恋土情结”时说:“即使这土地给了他痛苦,但他终究是这土地养育大的,更何况这里有爱他的人,也有他爱的人。” [10]正是博大厚重的陕北土地的养育,使路遥无论在思想情感上,还是生活习惯上,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他曾经不止一次坦言对故乡的深深依恋:“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消失,能和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也是人最后的一个夙愿。” [11]这种近似于宗教的情感,体现路遥对黄土地的挚爱。
  作为一个具有农民血统的作家,路遥始终深情地关注着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他曾说:“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在路遥的小说中,有些地方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如《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的经历,有着作者的影子,更有着作者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中学念书的那段生活经历有作者的影子。路遥把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的“农村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12]他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借孙少平之口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13]若不热爱他们,理解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体验。路遥正是怀着这种热爱的虔诚、理解的尊重之情来写农民的,不论是老一辈的农民,如孙玉厚、德顺爷爷等,还是青年一代,如刘巧珍、孙少安等,不论是穷,还是富,是乡村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在他的笔下无不闪现出诱人的个性光彩。
  
  
  三、对平民美好情感的挖掘和赞美
  
  世界上,毕竟是普通人居多,人无完人,一个人总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路遥的作品从不着意去挖掘普通人身上的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在的传统美德。他曾说过那种在普通人身上专意寻找垢痂的眼光都是一种浅薄的眼光。因此,路遥的全部作品,几乎都在表现最美好的人性。因为“恋土”,因为“感恩”,他的作品对人性的赞美,明显带有倾向传统、张扬美德的特征,具有人道主义的高度。人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获得人性的安慰和灵魂的净化,体会到人情的温馨和生命的宝贵。在他的作品中,不乏现代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超越的追求,但这种努力一旦与传统人性发生冲突,路遥的感情天平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传统和人性。因此,路遥笔下的普通人大都成为传统美德的化身。
  《人生》中的刘巧珍,勤劳、善良、纯朴,她深爱着高加林,但当高加林背叛她时,她不但不恨他,反而担心他以后的生活;当高加林再次遭遇厄运,重新回到土地上时,巧英想趁机奚落他,巧珍不但阻止了这件事的发生,还说服姐姐帮助请求高明楼看能不能让加林再教书。《月夜静悄悄》中的兰兰,大牛暗恋她,当她要嫁人了,接她进城的小汽车就停在村子里,月光下,大牛砸了将要带走兰兰的汽车;当人们斥责大牛的时候,兰兰却原谅了有些弱智的大牛,由此可以看到兰兰人性的美好和高洁。《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她深爱着孙少安,却与根本不爱的李向前结了婚,心灵的巨大伤痛使她不能扮演妻子的角色;但在李向前伤残后,田润叶陡然突变,不仅心甘情愿服侍丈夫,而且十分投入,绝对真诚。田润叶的转变,固然有被李向前真情感动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纯洁的道德引导的结果。还有孙少安,他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子,孙少安以宗教般的虔诚和神圣的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照顾奶奶,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即使对村里的乡亲也极富同情心。当他的砖场刚刚走上正路时,村里的许多困难户对筹钱买化肥甚至为买一点日常生活用品而来找他打工时,他都尽力帮助他们。路遥推崇美好的道德情操,用道德规范人性的做法,他的价值判断和精神指归,体现了我们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向,带有浓厚的本土意味。他说:“我本身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里长大,所以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爷爷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我把他们当作我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一样”,“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简单地看作是带有封建色彩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呢?不管发展到任何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 [14]事实上,路遥写刘巧珍、德顺爷爷、孙少平、马建强、卢若琴这些人身上美好的道德情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时代提供进行自我认知的道德镜像,就是为了帮助自己的时代摆脱道德生活的无序状况。他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写了一种“比爱情还美好的感情”,即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友爱之情、温暖的关爱之情,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15]确实,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惟一目标,因为,金钱和财富带给人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满足。如果我们的时代想“感受到生活的真正美好”,那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人性化、道德化,就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灵对于尊严、体面、优雅的渴望,尤其必须满足人们对于更为内在的幸福感的渴望。这种幸福感,我们从德顺爷爷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满庄转着往娃娃们手里塞的时候感受到了;从巧珍的纯朴、善良里感受到了;从孙少平解救被胡永州“损凌”的小翠的义举中感受到了;从金波和少平的友谊里感受到了……路遥在(下转第47页)(上接第32页)《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之口说:“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 [16]这些朴实的字眼里,包含着路遥对生活的透彻理解,对劳动者优秀品质的赞美。
  路遥去世十余年了,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依然拥有众多的读者,处于社会底层,正经受生活煎熬的小人物,在路遥的作品中寻找着灵魂的安慰和精神的鼓舞。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强化平民意识是文学适应时代,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赢得更多读者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因此,具有平民意识的文学应该成为今天文学创作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
   [2]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路遥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10][11][12]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附录),华厦出版社,1994.
  [5][16]路遥全集第三部[M].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6]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J].上海文学,1983,⑴.
  [7]路遥全集第二部[M].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8]路遥全集(1·2合卷本)[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9][14][15]路遥全集(散文·随笔·书信)[M].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13]平凡的世界[M].华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木新(1968- ),男,广东罗定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