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论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性与个性化设计
作者:郭敏敏
【关键词】公共设施;功能性;个性化
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公共设施协调着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在近些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传统观念上的公共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更新设计理念,从更广阔的角度,来思考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从设计上来讲,深入探讨公共设施设计的传统与现状,结合都市规划、城市设计,尤其是建筑、雕塑、景观园林、室外环境装置、地境文化、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管理等综合性城市建设问题,从系统地、动态的、生态的层面上来展开城市公共设施的研究和设计,势必成为未来公共设施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也必将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向前发展。
一、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功能性
提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它的功能性可谓首当其冲,城市公共设施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及美化环境双重功能,而提高有效的公共服务则是第一位的。从功能角度着眼,公共设施要具备易于识别、便于操作、易于清洁等基本功能。易于识别表现在识别系统设计标准化、形象化、国际化,要强调整体性,传达内容要迅速、直观而准确;便于操作则要求设计尺度合理,结构简易,操作简单。总之,要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流于形式而失去功能是不可取的。
公共设施设计与建筑设计共同架构成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崇尚功能主义建筑不但具备了工业社会特有的高度的理性化特征,也具有商业社会崇尚成本与效率的特征,亦即对产品经济性与高效性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建筑上的功能理性主义与结构理性主义两个方面的追求。功能理性主义也从概念上阐释了功能的合理性与功能合理的建筑自动产生美的形式问题。功能理性主义标榜“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公共设施设计作为城市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功能性的要求上也同样不容小视,现代社会设计中所提倡的设计上的“情感美”,也同样是建立在功能美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建筑及公共设施的功能是设计中体现更高层次美的基石所在。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功能主义,‘样式美观、高效能和经济性的统一’给我们带来很多效益,我们推崇功能主义的理性思想和人文关怀,就会赞同真和善的就是美的主张,也会进一步坚定只有经济的和实用的才是美观的观点。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出于特殊需要而倾一国之力,建造某些标志性建筑,如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方式、数量多少等问题上一定要有审慎的成本。”同样的道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追求功能方面也未必是约定俗成的,它同样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要打破成规,从这一点上来讲它们又是不矛盾的。
功能理性主义强调经济性推崇标准化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单调,现代主义者认为必须给建筑以表现性、个性化的补充,而不是两者无条件的对立。侧重地方性表现的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突破了建筑自身的功能、结构、形式的完整性,把建筑功能的含义拓展到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来,我们不能把地方性建筑界定于功能主义的含义之内,但是有不少建筑是在尊重地方性的前提下被赋予现代主义。针对公共设施而言,配套上欠缺人性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怎样在纷繁冗杂的环境中作出充满个性而又不失整体城市氛围的设计的确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个性化
城市在快速建设,现在很多的国外建筑事务所已在中国设有分公司。由于很多的建筑师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在设计一些中国的建筑时往往是不过多的去考虑更多的中国文化去思考着建造中国土地上的建筑。贝聿铭在要设计巴黎卢浮宫的扩建项目玻璃金字塔时,他是花了两年的时间去研究法国文化而才设计出的经典建筑。我们在看这些例子时,也要想到如今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是否也只是一味的去模仿外来文化,而没有去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去创造现代城市的环境景观。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现代视觉形象表现空间。
城市文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城市公共设施的不断变迁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写照。因此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风貌和商业经营方式,有些城市仍大致保持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形体环境。建筑师在对传统建筑的语汇和符号的运用上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于是探寻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更为恰当地运用公共设施与之相协调相呼应就变成一个亟待完善的课题,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普遍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学习,而大城市、特大城市则向国外城市“取经”,或者直接邀请国外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结果导致了百城一面的格局,这似乎是我国入世后的一个趋势?,但是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是否应该尽失自己的民族与地方特色,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毕竟不同国家与城市间所承载的传统是有区别的,每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形成自己的特点,即形成一定的乡土性和地方性,?而不应完全照搬别的城市和别的国家的设计手法和风格。特色与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任何城市的风采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与社会风俗人情、文化底蕴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的个性来,激发民族情感。城市文化的个性,就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众基础的、具有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个性特色,只要一提及音乐之都、水上之都、世界之都,相信许多人一下子说出他们分别指的是维也纳、威尼斯、纽约,它是一个城市让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文化特点,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要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其风貌,往往是与人们初次到达陌生城市里所看到、接触到的公共设施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地区设计公共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独特因素,合理地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影响是很大的。
此外,地域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公共设施个性化建设的因素之一。 公共设施同样需要兼顾到城市环境中的文化,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它蕴涵在历史的发展中,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应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公共设施的设计就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展示出街区的区域性文化背景、人文特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传承着不同的文化,我们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这一切都强烈地呼吁公共设施设计的个性化和民族化。个性化概念的提出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对居住环境不断提升的要求。设计应充分研究、挖掘开发地块所在地域居民建筑布局和公共设施设计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并与现代居住建筑规划有机结合提炼出个性化元素,以丰富公共设施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代宗师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就要与它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孔子的儒学思想影响人们至深毋庸置疑,因此公共设施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势必处处体现其强大的文化内涵,让迈步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时刻萦绕在儒学文化的熏陶之中。最近炒的沸沸扬扬的在孔子的故乡曲阜、邹城一带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事件。这项工程以投资300亿元的天价颇受争议,不管结果最后怎样,从中不难看出的是300亿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设计工程。之中含概了包括公共设施在内的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那么,公共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个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才算得上更高层次上的、更容易与人心灵产生共鸣的设计中的精品。
同时,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公共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得益彰,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到过青岛的人可能会记住青岛这座城市的“五四广场”的草地、音乐喷泉以及“五月的风”的城市景观,“五四广场”作为青岛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在它之上所承载的公共设施也是城市景观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谓是锦上添花的重要一笔。
公共设施除了应从整体纵向上去把握其民族性、地域性,同时,对公共设施的细节也要好好的去把握。如城市照明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照明设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园林绿地、广场及景点、景区的照明与道路、建筑物的霓虹灯等构成了城市夜晚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园灯作为园林中的照明工具,造型要精美,要与环境相协调,要结合环境主题,可以赋予一定的寓意,使其成为富有情趣的园林小品,如某农业开发研究所庭院中的芝麻开花形园灯,象征着丰收的景象;花瓶形园灯设在草坪的一角,可引起人们对绿草、鲜花的喜爱;树皮雕塑园灯立于密林之中,人工与自然连成一体,相得益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就是城市景观,它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应当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居民的人文精神。由此说来,建筑师与设计师的任务并不在于“技术解答”,而是将其转化,转为人性化。最好的合乎人类需要的解答,并不是最好的纯技术解答或纯经济解答。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既注重人性化设计又蕴涵自己独特的个性的解答,我想,对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也应该如此吧。
【参考文献】
[1]叶强.中国快速城市化对建筑发展的影响[J].《建筑师》,2006.02
[2]杨东平. 未来生存空间之社会空间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吴光庭.城市风格与建筑形式[M].艺术家出版社,民国83年.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山东省艺术科学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郭敏敏(1980—),山东泰安人,枣庄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