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浅谈南京传统春节习俗

作者:潘彬彬




  如果说联语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南京人重视礼仪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那么在特定行为上可透过春节时的拜年活动探个究竟。
  拜年是体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活动。老南京人年三十要守岁,大年初一早晨彼此相见须拱手说“恭喜发财”、“新年大吉”之类的吉祥语。初二到初五是拜年集中的时间,再晚的可到正月十五,在农村地区一个正月内都可拜年。
  拜年当然是晚辈拜长辈,学生拜师长,下属拜上级。亲戚间的拜年是有次序的,据说舅父应为最先拜的(若外公外婆健在,自然更先了),岳父岳母和叔伯为次。
  南京人的拜年礼品一般为四样,称为“事事如意”。上世纪40~50年代,拜年的礼品是有一定规范的,品种不外乎桂圆、蜜枣、洋糖(白绵糖)、核桃仁,以及寸金糖、浇切片、花生糖、董糖等等“四色糖”,也有万字糕、糖年糕和荤油年糕。当然,还有名誉海内外的特产——板鸭、盐水鸭。
  拜年是亲戚、朋友间的礼仪往来,也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所以是不能够马虎的。亲友多的要事先计划、安排顺序和路线,尽可能不遗漏,少跑冤枉路。亲友见面,晚辈应抱拳主动请叫,接着说:“恭喜发财”。南京人热情好客,在客人到来时,以糖果瓜子相待,或奉糖茶、松子茶、炒米团、元宝蛋。《金陵岁时记》写道:“茶煮鸡子,以当点心,名曰‘元宝蛋’。客至必争献数枚,俗谓进元宝。”略事寒暄后,客人会起身告辞,再赶往下一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地区有一些拜年的儿歌,其中的一首这样唱道:“拜年拜年,好活在前;洋糖一包,十三两五钱;头一磕,有吃有喝;手一伸,瓜子花生;脚一翘,橘子香蕉;要走要走,欢喜团到手;多谢多谢,明年再会。”大人怕小孩讲错话,因而事前一再关照,要讲好话、吉利话,不可犯嫌。其中的‘欢喜团’呈圆球状,是用炒米或爆米花制作的,其名称虽好听吉利,但不易啃食,如果泡食又如木渣状,因此孩子们不太喜欢它,可是大人给了,也只好拿着。对他们而言,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尊长给的压岁钱了,旧时曾有“夫妻同饮合欢酒,儿女平分压岁钱”的诗句。
  
  三、讲求实在,力避浮华
  
  南京人的年俗还讲求实在,力避浮华。衣、食、住、行、娱、购等活动集中反映出这一点。
  老南京人的年俗是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开始的。据说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年里头,全家的悲欢离合、是非善恶,他都看在眼里。到了年底,灶神要向玉皇大帝报告的。所以在送灶时,家家都要买供品来欢送灶神,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对于这位关系到家庭是否兴旺发达的神灵,供品倒显得很简单,多数人家仅准备了一碟灶糖和一副香烛。供品数量极其有限并不意味着南京人对灶神的不敬,也不是经济原因而买不起更多的供品。笔者以为,这个现象和南京人比较实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香烛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南京人用灶糖则为了让灶神塞着喉咙、甜住嘴巴、粘住牙齿,上天以后不便乱揭家人短处而已。因此,实在的南京人将供品简单化的现象就容易被人理解了。
  除夕这天,南京的每家每户都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除旧布新上。已经掸过尘的庭院内外整洁一新,堂屋正中的八仙桌前,系以红桌帷,桌面上陈列的有年糕和豆腐,其上又摆放了红纸束的双葱,取聪明富贵之意。锡制的大蜡烛台,以及磁、铜香炉几乎是家家都有的。旧时,南京官府、商家、文人雅士和民间在迎新春时,多选购一些吉利喜庆的观果作为春节清供,配对或单独陈设于案头、柜台、香几、橱窗中,讲究一点的用红纸、金纸箍在观果的枝叶上,作为吉祥福瑞的象征,寄托长青永禄之良愿。
  老南京传统的迎新清供的观果是:万年青、吉祥草、虎刺和天竹。这四种观果是普通低廉的大路货,不娇贵,是易于管理,生命力强的花木。这些观果,普通人家天井院子里都会栽种,来源广泛。万年青、吉祥草很普及,可向人要来栽种;虎刺,山上可挖到,天竹也常见,价格也不高。春节时在家中若能看到青枝绿叶,特别是植株上结有红而圆的果实,可使人精神振奋。因此,自古以来老百姓喜闻乐见,把它们作为迎新的观果,寓意并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过去南京人家都会在除夕时炒上一大盘素菜,据《金陵岁时记》记载:“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黄豆芽等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什景。”这就是炒什景的来历。这道地方菜物美价廉,取料方便,营养丰富。我们不难看出,南京人的餐饮中也留下了本地习俗特征的烙印。
  南京人在穿着方面不甚考究,但逢新年伊始,总会换上新衣新鞋,以图个新年中的新气。人们在拜年之后总会去逛逛闹市。旧时南京新年最热闹的地方是夫子庙。号称“六朝金粉”的秦淮河畔建有众多的茶馆,如义顺茶社、奇芳阁茶社、六朝居茶社、魁光阁茶社等等。当年,南京人逢正月初一,都喜欢到“义顺”喝茶,不过不能像往常一样泡上一壶茶吃完方离座,更不会和亲朋好友边喝茶边闲聊老半天,而是喝一两口就起身。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来讨个新年吉利的“顺”字,当然也不排除年初一茶客们另有其它活动安排的因素。饮茶风俗也展现了南京人讲求实在的特征。
  南京的童谣和歇后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因为它们实实在在,通俗易懂,朴实有趣,富有哲理,所以能流传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下面摘选的童谣和歇后语中,有反映老百姓过年风俗的,有反映人们过年喜悦心情的,有反映过去百姓生活疾苦的,还有反映世事变迁,人们生活得到改善的:
  (一)童谣
  1.舞龙灯喊彩(南京浦口区)
  金龙到,好!金龙点点头,老板开银楼!金龙伸伸腰,老板银子动担挑!金龙摇摇尾,老板活到一百岁!
   这是旧时浦口区的民歌,舞龙的卖艺人喊彩讨赏钱时所唱,语言十分生动。
  2.盼过年
  天天盼,天天盼,哪天盼到个三十晚,豆腐鱼肉任你拣!
  天天盼,天天盼,哪天盼到个年初一,新衣新鞋看不及!
  这是旧时流传在栖霞区的儿歌,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老百姓只有在过年时才有可能买些豆腐鱼肉,添些新衣新鞋的生活状况。
  3.过年
  今天二十八,明天二十九,后天三十晚上,家家吃年酒。
  从前到过年,穷人真可怜,吃的糠和菜,债主挤屋前。
  如今过新年,生活比蜜甜,家家吃鱼肉,户户有存钱。
  通过对比,简洁形象的语言勾勒出新旧过年的不同面貌。
  ……
  (二)歇后语
  1.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2.三十晚上的砧板——没得空
  3.三十晚上买门神——不能再迟了
  4.大年初一去拜年——专拣好听的说
  5.在法初一吃窝头——不香(想)
  6.大年初一挂灯笼——年年如此
  ……
  直到今天,读起这些童谣和歇后语还是令人感慨万千。究其原因,除了它们呈现出特殊的文学形式,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之外,其创作者——南京人民也是不容忽视的。总之,只要透过南京春节民俗中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现象,也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当地春节民俗的一些本质特征。
  
  【作者简介】潘彬彬(1981- ),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史学学士,研究方向:中国民俗学,博物馆建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