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汉字表意性探究

作者:宋悦魁

个字外,就是数词“一”、“二”、“三”,一条横线代表一个数目。另外数词“四”是用四条横线代表四个数目,后演变为现在的“四”。因纯象征性符号局限性极大,因而此类指事字数量极少。
  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构成指事字,因为有了象形字做基础,使得指事字的表现方法丰富起来,因而此类指事字成了指事字的主力军。如汉字著作中常列举的“本”、“末”、“刃”、“亦”等均属此类。理解指事方法所造汉字的意义,重点是看象征符号的指向。
  3 会意字是汉字中最能体现汉字表意特点的一种。如“孬”字,一看便知是“不好”的意思。
  会意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会意字是合体字;第二,会意字的意义是其组成偏旁的意义的合成。如“休”字由“人”和“木”合体而成,其意义就是人靠着树在休息。再如“晶”字,由三个“日”字合体而成,其意义就是光亮。
  从会意字的组成偏旁来看,有同体会意字和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指组成会意字的是同一个偏旁。如:从,两人相随,是随从的意思;炎,火上加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从三石,本义指很多石头。此类会意字因受同体的限制,数量较少。异体会意字指组成会意字的是不同的偏旁。由于此种字组织形式灵活,因而数量较多。
  从会意字的偏旁组合的性质来分析,会意字表意的方式可以分为以形会意和以义会意两种。
  以形会意指这些会意字的偏旁是通过其形象来表意的,如“臭”,是嗅的本字,本义指嗅闻气味,从自从犬。自是鼻子的形象,犬是狗的形象。动物中以犬的嗅觉最灵,故从自从犬。这就是以形会意。
  以义会意指这些会意字的偏旁是通过其独立成字时的意义相加来表示会意字的字义的。如“尖”字,从上小下大,表尖锐之意。但是其中的“大”并非其本义“站立之人”的象形,而是大小之大,属于以义会意,不是以形会意。
  会意以其明显的表意方法,成为汉字表意性的典型代表。
  (二)形声
  形声造字法的出现突破了原表意造字的局限,为新字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而使得形声字一面世便异军突起,很快成为汉字的主力军。用形声的方法表达汉字的意义主要是靠其形旁来完成的。形声字的形旁从理论上讲是表示该字的意义的归属的。如;
  江,形旁为三点水,该字的意义即是水之属。
  证,形旁为言字旁,该字的意义即为与言语有关的证据之类。
  拥,形旁为提手旁,该字的意义即属用手的动作——抱。
  一般来说,形旁与该字的意义一看便知。但也有例外,主要是形体的演变造成的,需要特别注意。如“肉月旁”作形旁易混为月字旁;“火”字作形旁用于下部有时变为四点;“阜”字作形旁用于左部写成左耳刀;“邑”字作形旁用于右部写成右耳刀。
  现代汉语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还存在着众多的方言。这就造成了不同方言区的人之间用各自的方言进行交流会很困难。汉字则跨越了方言的限制,在记录语言时不受各种方言的影响。同一个字读音可以不同,但汉字的写法和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汉字所具有的表意性。
  在汉字中,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是纯表意字,本身与读音毫无关系。形声字虽然有表音的成分一声旁,但由于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语音发生了变化,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还有的形声字让人很难找到哪一部分是声旁。如:“疆、颖、哉、旗”等。不仅如此,汉字中的声旁数量极多,且很不可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声旁与实际读音往往相差较大,如“江”,从水,工声,这主要是汉字语音变化造成的。第二种是同一个读音可能有很多声旁可以表示(原因是汉字的数量远远多于音节的数量),如“华”的声旁是“化”,“哗”的声旁就用“华”来表示。第三种是不同的读音用相同的声旁来表示,如“客、烙、路”读音不同,它们的声符却用相同的汉字“各”来表示。可见,我们无法把读音与汉字的形体直接联系起来,但是可以把意义与汉字的形体联系起来。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语言。汉语在描述事物时语汇众多,但是音节却很简单,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声调也只有1千多个音节,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同音字词。如果用拼音文字来描述,就很难区别这些同音字词,髟声字则以它独特的构造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度”和“渡”读音相同,也都有“过”的意思,在欢度春节中用“度”,在横渡长江中用“渡”。长江是水,所以要用带三点水的渡。这样我们从形体上就能既准确,义简练地记录汉语。
  判断一种文字的性质,从这种文字的造字方法人手,最终靠这种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来判断其性质,是行之有效的。从整体构造来看,无论是使用哪一种造字方法造出的汉字,尽管其形体的演变使我们望形知意困难了许多,没有一定的汉字知识不容易从字面去正确理解汉字的意义,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认汉字的表意性。要知道使用拼音文字的人群照样有文肓,他们不经过一定的学习也不可能望文知音。
  [作者简介]宋悦魁(1956~),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