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处世哲学与圣化生命

作者:崔志强

爷,还可以是龙、龟、鹿等等。但无论它如何变化,无非是要救人于困境和苦难之中,无非是要表现人参这一神灵对劳苦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人参已是一种神圣化的生命,人们在它的保护和关照以及对它的尊重和崇拜的同时,也寄托了这样一种希望,即“善”的个人能得到神的帮助与恩赐,从而能过上幸福而理想的生活。
  人参传说中还蕴涵着一种生存的哲思,其中包括忧患意识、“神人相应”、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维持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行文至此,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较晚出现的地域性物产传说,其中包含的上述生存信念似乎与神话思维中的“神形相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观念达到了一种惊人的超越时空的暗合。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他们必然要与周遭的自然环境打交道,在生命体经历反复的抗争、衰亡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积累起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经验,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相依相生、共同发展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现在的科学思维方式,证明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直观神话思维模式的合理性,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一种超前智慧。当我们长期只顾眼前利益而过度开发自然、破坏自然而给人类带来永无休止的灾难时,却惊讶地发现祖先们早在远古时代就以神话、传说等形式告诉了我们这样的真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自然的客人),破坏了自然生态就是毁坏人类自身。这与马克思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多么接近啊。
  和东北人参传说一样,中国许多民间故事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中有许多神话思维的特点,如“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以“五行说”为中心的宇宙观,重群体意识的价值观。重整体象征和整体观照、追求虚实相渗意境的审美观等。鲁迅说:“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以上论述,来猜想鲁迅的话是不是暗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些特点,可以从上古神话和神话思维等原始文化中寻根呢?无论如何,神话思维毕竟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必然会为我们提供一些生存处世的哲学思考,特别是在对生态平衡、生态审美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似乎有必要重新返观神活思维中把世界看成是南平等和谐、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并处于不断运动的各部分构成的系统这样一种“生态的”整体观,以期得到一些启示和答案。
  [作者简介]崔志强(1981~),男,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