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新疆民俗旅游与现代审美心理需求
作者:卡丽比努尔·买买提
发点。新疆各地具有气候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经济差异,这些因素形成游览对象的不同性质。南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衣、食、住生活习惯比较特殊,麻扎游行等民间活动较灵活;北疆群众年年不断观赏南疆所名胜古迹和具有特殊的地方特色的活态文化满足人们观赏感。“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和调色的均称,仅仅为了满足视觉,能够打动人”[3]因此,这些让人陶醉的美的化身最终吸引力还是从体现民族思想感情特点而来的
其二,积极参与心理。也可以说接受心理。它是观赏心理的基础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寻找我力量的审美欣赏。旅游者看到似增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如:在喀什每逢佳节时,人们穿着新衣服跳萨麻舞,群众性极强的“萨麻”舞就显示出本民族的参与心理;“拿格热”(形式和声音不同的几种鼓组成的一种乐器)的乐声和萨麻木卡姆的节奏,使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不知不自觉地进入萨麻队伍跳舞。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很多从外地来的游人也加入了萨麻队伍,亲身体验热烈和狂欢。
其三,求知心理。这主要体现在许多知识阶层的人士和绝大多数青年学子当中。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任务、事件和历史遗迹,在旅游中亲自学到第一手资料,丰富和增长知识。目前,国内外成燎原之势的旅游热点正从城市向少数民族地区转移,这是因为游人更感兴趣的是某一地区的人以及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活态文化。活态文化不仅使游客增长知识,而且陶冶性情,成为增加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支持、采长补短的文化事业。从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活动(麦西莱甫,是普遍存在于新疆各维吾尔聚居区的一种群众性娱乐聚会,麦西莱甫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气氛最热烈)可以看出他们的求知心理。参与这种活动人会使身体得到锻炼、可以培养毅力、加强品德、学会做人的规则。
上述以外,还有求吉祈愿心理和探险心理状态。目前,还许多人在旅游过程中存在着祈愿心理,游览古老的宗教圣地后,也仿佛是自己的精神得到一次净化和净化。如:伊梨东麻扎县温泉、吐鲁番山洞、伊犁地区的唐巴里山洞(每年夏天此地举行求子仪式),是人们目前为止还崇拜的山洞,它们都是妇女和婴儿保护神的象征,很多妇女到这儿来向神求子。对这些人来讲,这些活动都是她们旅游目的的一部分。这就是比较完整的萨满教“活化石”,这片“撒满教圣地”也可能成为一个旅游热点。此外,探险心理是当前在青年旅游者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一种探险心理。如:爬山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体育锻炼,而是为了惊险的地方去体验自己的一种精神活动。我们知道维吾尔族民间巫术活动也体现出人们探险心理。比如:“巴克西”,先知巫师等人的一系列活动是令人恐惧的。有些巫师的治疗方法、活动工具和该人服饰打扮,表面上看似乎超越现实,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力,同时还得到人们的信任。总之,这些都是我区开发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的人缘和心理基础。
新疆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还处于真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盲目开发旅游文化,也有许多失败教训。如果首先不注意当地民族的心理因素、审美爱好,必然会导致失败。新疆旅游业的核心是启动当地各族人民对旅游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民族活态民俗和审美文化特征。我们的当代旅游业不仅仅需要认真探索游人的参与旅游各种心态,更重要的是当地民族的内心世界。就这样才能掌握开发旅游文化的信息。也就是说,旅游文化的信息是从创造着和参与者需求旅游的心理中开发出来的。
二、我区旅游民俗事业的发展前途
对民族民俗旅游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妥当的观点。很多人认为,民俗旅游是,为了让旅客获得真正美的境界,首先应该反对理念化与技术化的,也就是,反对技术化、商品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技术化、商业化与追求古朴、自然天性的诗意的审美是矛盾的,甚至对抗的。实际上,这种推理是不符合社会逻辑和人生逻辑的。比如:“爱提莱丝”是维吾尔服饰民俗中代表性的一种布料。(南疆的维吾尔族手工织的丝布料,以绿、红、蓝、综等颜色而组成,象征于新疆的自然风景。)但由于以前技术水平很底,“爱提莱丝”很容易退色,从而只能制作妇女穿的连衣裙和家用被褥。随着西部大开发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已生产出了商标化的、质地很高的爱提莱丝。还用“爱提莱丝”制作了头巾、长巾、围裙、男式领带、小型钱包等商品。我们值得注意的是,爱提莱丝是维吾尔族妇女服装用的布料,但现在为了吸引外客生产出男士领带,更可惜的是有些旅游景点里的男演员、服务员们的服装用爱提莱丝做的。“我们对于自然界所引起的印象,是随着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是由我们的社会文化进程来决定的因此,积极用新技术的驱动下,我们的旅游民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4]从普列汉诺夫的观点看,社会进步会妨碍我们的旅游民俗的发展趋势。当然,目前,某些人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在选择民俗审美对象时不分精华与糟粕,美的与丑的,都蒋它们培植与发展,还有一些人过于重视现代化舒适,忽视民俗审美文化的天然性、自由性和朴素性等功能。这些有些人在观念上的错误才为旅游民俗的发展带来障碍。
对我区旅游民俗的发展情况看,首先,在我区各地建立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村。如“喀什民俗旅游村”,“阿图什无花果民俗旅游村”,“果子沟民俗旅游村”,“库车杏子花园”……。这些旅游村的村溶赛貌具有典型的当地民族特色;已有一支能随时组织接待旅游团的演艺队伍;旅游交通也相对方便。随着旅游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使我区贫困县、乡、村走到了脱贫致富之道。最近,每年在“五一”黄金周,仅仅从乌鲁木齐到和田的游客达到上千人,这显然给和田的旅游经济带来生机。因此,当今维吾尔族民俗旅游建设起到了扶贫作用,具体表现在不需要很多的投入、就可以边利用边开发,不占用很多劳动力等等。对维吾尔族来讲,是一个能歌善舞、带着很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因而,对当地活态文化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此外,还不会造成工业污染,而且恰恰相反,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为了我们的旅游民俗文化进一步发展,本人认为,还需要做一些工作。首先,要更好地利用旅游民俗的流动性。旅游民俗活动不受限于原来地域和季节,而且还会可以流入与交融。“民俗节” 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可以跨区、跨省、甚至跨越国界。本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留学时,多次看过其它国家在本地举行电影节(或者电影周)、歌剧节、民间服饰节、美食节等活动。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各个地方举办“维吾尔麦西莱普节”,“燕吉沙刀节”,“维吾尔美食节”等等。其二,我区各个地方可以举办小型旅游民俗活动。例如:在某个饭店举办规模较小的频繁性的旅游民俗活动。因为,饭店首先是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地方,在小型旅游民俗基地化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北京王府进饭店就举办过英国美食节。当然,饭店举办的这些小型旅游民俗活动不仅仅是给本店游人举办,而且还通过这种形式,吸引更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乌鲁木齐市假日酒店完全可以举办“民族花帽节”、“民族乐器展览周”、“新疆干果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给游客带来方便,还会以间接的方式提高本店的经济收入。
总之,我们的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可促进和繁荣当地文化,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启发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和国际友谊,是极其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2001.
[2]谢凝高.山水美学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罗丹艺术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4]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本文由新疆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赞助。
【作者简介】卡丽比努尔·买买提(1969—),女,新疆伊梨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妇女研究中心成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