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导游与民俗旅游文化的传播

作者:刘振玲 胡保永




  【摘要】导游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并提出问题及其对策,以实现民俗旅游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导游;民俗旅游;文化传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于旅游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民俗旅游也逐渐复兴繁荣起来。2002年“中国民俗艺术旅游年”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俗旅游的兴起,而民俗旅游的灵魂就是民俗文化。导游作为民俗旅游业中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工作在民俗旅游的前沿,竭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为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工作中,导游在传播民俗文化和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
  
  一、导游在民俗旅游中体现的职能作用
  
  导游被称为“民间大使”、“国家的代表”﹑“最好的大使”﹑“非官方的大使”,“民俗旅游地的形象代言人”。其在民俗旅游中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作用
  对于旅游地来说,民俗旅游是一项经济性明显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它通过销售自己的旅游产品获得利润。除服务于国内游客外,导游可直接为海外旅游者提供服务:充当语言翻译﹑导游讲解﹑生活服务﹑代办各种手续、提供其他相关服务,个人以收取手续费和服务费而创收外汇。导游凭借对民俗旅游地特产、工艺品知识的熟知,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宣传,因势利导,促进民俗旅游地的商品销售。同时,良好的旅游服务就是最经济的旅游宣传,能够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二)导游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
  民俗旅游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一种对认知民俗文化的文化创造。从性质上说,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从民俗旅游的内容和特点来看,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体现的一个载体,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2]在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人们以了解或获取知识为价值取向。民俗文化和游客之间的中介就是导游,游客通过导游讲解,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得以进行文化享受;并通过导游近距离的服务才能完善整个旅游行程。当代的导游是游客的活字典和资料库,导游运用自己积累的民俗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建筑﹑服饰﹑禁忌﹑婚姻习俗﹑丧葬习俗﹑游戏﹑竞技﹑传说﹑故事﹑神话﹑民间工艺等等,灵活地溶汇到讲解内容中,传播给游客。再通过与游客的交流,运用心理学、美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地讲述,达到文化交流与共享。
  一个拥有深厚民俗文化功底的导游提供给旅游者的是生动的﹑丰富的﹑类型多样的民俗文化内容,游客最终得到的是印象美好﹑意义深刻,内容丰富有趣的记忆。这种记忆就是整个旅游活动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具有较高的质量。这种高质量记忆产品的大量生产就是民俗旅游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导游是民俗文化体现者和挖掘者
  导游充当的不仅仅是传播者的职能,从民俗旅游文化角度来分析,导游同时又是民俗文化的体现者和挖掘者。例如深圳民俗文化村的员工大部分是来自24个少数民族。且从民俗文化的所在地选择人员,这些人员并未受都市文化的“涵化”。聘任原生态的民众,目的是能够更好的展示民俗风情。
  这类人员最大的优势是属于原民俗文化圈中的一员。他们接受当地本土的民俗文化的塑造和洗礼,在本土的民俗控制生活环境中成长;他们传承、变异本土民俗文化.他们体现的民俗文化接近于原生态民俗文化事象。这些导游 在本文化圈内生活,没有经过外来文化的“涵化”,仅仅接受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他们体现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展示给游客原生态的民俗服饰、礼仪、饮食、节日、信仰、游艺等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保护性的挖掘和开发,增加了当地民俗旅游事象的真实感和民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导游在民俗旅游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笔者根据亲身带团经验,再依据导游的人文素养和讲解内容的文化深度,把导游分为:较高文化知识型﹑知识文化相对不足型和利用民俗文化逐利型。
  (一)文化知识型导游
  这部分导游有广博的民俗文化知识,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民间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丧葬﹑生产﹑交通﹑游戏﹑村落方面有深厚的知识储备。
  文化知识型导游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虚实结合的讲解、游玩步骤的合理把握﹑观赏距离时机的恰当选择、以及自己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综合归纳比较,能够多角度的阐释民俗文化,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和热情。这类导游是导游队伍的佼佼者,能够展现出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的独特性﹑神秘性﹑地域性和民间性,是民俗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二)知识文化相对不足型
  这类导游语言空洞、机械附会,伪造民俗文化。表现为:一讲解言之无物,面对顾客的知识需求和好奇不能做出有效的回应;二由于民俗文化的缺乏,在讲解的过程中曲解民俗文化,对神话﹑传说﹑历史,世俗,宗教的附会,制造“伪民俗”。
  一个民俗事象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心理﹑民俗行为﹑以及从这些事象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道德﹑信仰理念。如果导游讲解内容肤浅甚至谬误,就不可能体现出民俗文化特有的魅力。这类导游讲解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讲解过程中过多应用虚构内容的神话传说。有些自然科学知识,导游人员却用神话传说加以解释、敷衍讲解,误导民俗文化。另外,即使是在不相同景点,也能听到内容相同或相仿的故事情节,降低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独特性。有的导游为了掩饰文化知识的不足,甚至向游客讲起了黄段子。导游的这种行为方式,不仅仅是阻碍了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理解和认知,更是对民间文化进行了辱没,是对民俗经济发展的一种破坏行为。
  (三)假借民俗文化逐利型
  这类导游的特点是处于较高文化知识型与知识文化相对不足型之间,以牟利为最高目的,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太重。一方面导游的讲解中民俗内容丰富,熟悉当地风俗民情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特产等等,并且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积累和带团技巧的经验,带领客人高频率的购物。他们通常利用游客需要买民俗旅游纪念品或者当地特产,以及信仰或者求吉避邪的民俗心理,通过夸张诱惑的语言引诱客人大量购物,给旅游地造成不良影响。
  
  三、结语
  
  导游是民俗文化和游客之间的介质,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导游人员的人文素养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高素质的导游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传播,促进民俗旅游良性发展。但是,目前导游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必须施行必要的措施比如严把导游的入门考核;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年度审查,提高其民俗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树立职业道德,端正其工作态度;完善导游的监管机制和收入分配、奖励惩罚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等。培养出大量较高文化知识型导游,发挥民俗文化传播者和体现者的积极作用,为民俗旅游贡献更多地力量,促进民俗旅游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导游理论与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3]吴晓平.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4]张屏,赖启福,郭旭颖.论神话传说在导游讲解中的应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作者简介】刘振玲﹙1982—﹚,女,河南开封,温州大学2005级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民俗;胡保永﹙1981—﹚,男,河南新乡人,温州大学2006级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献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