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文化东莞
作者:刘志文
本文就试着谈谈东莞的近今文化吧!
东莞作为一个行政建制,已有悠久的历史。东莞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东莞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二是东晋年间(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东官郡,治宝安县,由东官而转化为东莞。不过正式称东莞县是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宝安县移治到涌(今莞城)后的事。经过各朝各代的多次转治改属,最后定为东莞市(地级)是1988年,由省直辖。
东莞地处东江下游,接近珠江出海口,属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是个著名的农产品大县,除水稻、甘蔗外,还盛产荔枝、香蕉、橙、柑桔及蔬菜等,为广东省水果、蔬菜生产及出口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工业发展迅速,经济不断腾飞,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东莞历来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先代故乡在东莞上沙村;民族英雄熊飞、袁崇焕、张家玉、李文甫等均为东莞人氏。东莞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东莞的虎门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有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东莞属内的南社村和塘尾村的古建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却金亭碑、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金鳌洲塔及虎门镇村头村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蚝岗博物馆等。
今天的东莞,除了经济建设成就名列全国前茅以外,文化建设也成绩辉煌,许许多多的文化设施在全省或全国首屈一指。东莞有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之誉称,在多个领域获国家、国际奖项。
2006年获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唯一“最佳遗产管理奖”。美仑美奂的东莞玉兰大剧院是东莞市标志性建筑,它由世界著名的剧院设计大师加拿大的长洛斯•奥特设计,主体建筑宛如一袭弗拉门戈舞蹈旋转的裙摆,飞扬在东莞市中心广场上,交织出玉兰花一样芬芳的旋律,与奋发向上的东莞精神,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东莞的文化“软件”建设硕果累累。东莞市的大朗镇文化站站长孙仲林1992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系统唯一一个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94年建成的东莞大朗镇儿童文化园被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同志誉为“华厦第一园”。东莞图书馆于2006年获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项目成为第二届国家文化15个创新奖获奖项目之一,研发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被全国多个省市不同级别的200多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借鉴采用。
东莞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绚丽大舞台”、“粤韵金声”、“走向东莞文明”、“文化周末”、“都市彩虹”等,内涵丰富,异彩纷呈;“文明健康快车进社区”、“越唱越红”等镇街活动,新鲜活跃,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卖身节”、“乞巧节”等地方传统节日越办越出色,广受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东莞市流行白话、客家话和疍家话三种地方语言,民情风俗各具特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多彩,各村各镇均有各自的“特产”。东莞千角灯2005年在沈阳展出,获得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和“中华第一灯”称号,2006年进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莞市麻涌镇和道滘镇是中国曲艺之乡,长安镇的业余粤剧曾光荣地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和首都群众演出。美妙绝伦的望牛墩镇七夕贡案(手工艺品)为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东莞木鱼书(民间歌谣,属叙事长诗)被世界多个国家图书馆收藏、研究,是广东省重要民间文学作品之一。
东莞的民间曲艺、民间工艺美术、节日风俗、咸水歌、客家山歌等各种民间歌谣、故事、传说等十分丰富;民间风俗舞蹈如龙舞、狮舞、麒麟舞、貔貅舞、龙舟竞渡等各具特色,多次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金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国家首批保护名录的有千角灯(莞城)、凉茶(莞城杏林春、虎门春和堂);省级首批名录有樟木头麒麟舞;省级第二批名录有:望牛墩镇七夕贡案、清溪客家山歌、沙田咸水歌、石排狮舞、大朗龙舞、厚街莞草编织技艺、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清溪麒麟制作技艺、东坑卖身节、塘尾康王诞等,包括市级保护的名录总计有39项,这还仅仅是东莞初步普查的成果,随着普查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开展,东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更加喜人的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