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传统节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陆吉星
一、传统节庆与天人和谐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达出来,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进行割裂,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当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根据《易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理想追求,张载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从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就禀持弘扬着一个关切人义、重视人道,向往美好的优良传统。《易·贲》有言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表达了其上下求索的终极目的。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有元旦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春龙节、清明节等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要围绕‘年的开始和新春的特点,合家团聚,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年的到来;还有戴柳踏青享受新春的赐福,酒扫庭除,驱除害虫,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耕播种。夏天,有立夏节、端午节,人们品“三新”,吃补食,饮雄黄酒等,借助自然所提供的各种应季食物,以期安度酷夏。秋天,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立秋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接踵而至。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的人们,“乞灵巧”、“抢秋膘”,赏秋月、采茱萸,庆贺丰收告别花草。严冬来临,瑞雪飘飞,冬至、腊八、小年,除夕是对它最好的迎侯。人们忘记了寒冷,你来我往齐“拜冬”,虔诚、恭敬地送灶、祭祖,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一切又是那样错落有致:节日的娱乐、四时佳节各异,节日的饮食,也与时序谐调同步。的确,这些都反映了先秦先民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认识神秘的大自然,从而不断升华“天人合一”的意境。在春夏秋冬的自然推移中,人们以节庆的方式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同时,人们也借此得以从容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
二、传统节庆与道德承继
传统节庆的绝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能创设一种普天同庆的民族情感和血肉亲情弥漫的情景,使人们品味到生存世间人数的自然合理天人合一,而且在维系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和调整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在城市化、工业化大力推进的背景下,人在人造的机器和变动不已世界面前放松了道德自律和约束,于是乎,面对不平事冷漠处之和自扫门前雪者之有,制假贩假者有之,贪污腐败,无恶不作者亦有之。这样自然会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而这些又不是法律的干预和规范就能够完全克服的,在法律也爱莫能助下我们必需辅以道德规范“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当然,全面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从传统节庆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此过程中应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传统节庆文化本身即拥有许多道德资源可以为我们今人所吸取利用。我们知道,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同样它也是传统节庆文化中的首要道德资源。在一年四季的节庆活动中,这种道德信念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尊老方面,如年节中给年长者拜年,各种节日祭祀中对祖先的礼敬,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等等,在爱幼方面,则体现为幼儿简直就是节日的宠儿,如年节可以得“压岁钱”,正月十五有花灯等等都反映了人们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幼儿的爱怜。另外,就是节庆文化中强调的家国意识。在儒家文化的结构中,家与国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观念。家在国中,国亦在家中。应当说对家庭氛围的营造与维护,乃是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课题。如年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是民俗对全家团圆主题的凸现。不惟如是,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节庆文化中还拓展出“人间骨肉,同此团圆”和普天同等道德观念;再有,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其中浸透了浓郁的爱国道德信念;中秋节月饼,则有反对强敌及维护和平的道德理想贯彻当中,都是国家意识的具体表现。凡此种种,都属于传统节庆文化所负载的优秀道德资源,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分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道德文化资源,为礼会主义新道德建设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营养,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传统节庆与民族凝聚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符号——炎黄子孙。这一符号是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民族凝聚力。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同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也需要社会的和谐。当然,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途径很多。这里,也仅从传统节庆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这一视角,略谈浅见。
当今是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而全面发挥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作用,对现如今举国上下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要使民族凝聚力顺利形成并发挥应有作用,必然需要有坚定、真切的民族自信心作为基础和依托。而流传千载的传统节庆,在激发民族自毫感方面,自古以来即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功效。回顾历史,异族入侵,战乱频仍,水旱荐至,饥谨丛生,文化浩劫,才人困穷,代不乏见。即使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人们却依然充满信心地相信“寒随一夜尽,春逐五更来”。更为明显的是,传统节庆中还有许多节日如天仓节、春龙节、中秋节等,其中的节俗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它本身即从各个角度显示了我们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特征和健康心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强敌面前不折腰,始终如一地以一种坦然自信的姿态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对乐观自信这。文化精神的阐释和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认同和乐观把握;二是对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和美好希冀。如以年节为代表的传统庆贺节日中,既拥有多姿多彩的喜庆娱乐内容和方式,同时又兼备饱含欢庆之意的饮食用品及食俗礼仪。
四、传统节庆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
我们知道民族认同感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育和发掘而成的,尤其与所处的民族文化氛围关系密切。譬如生为中国人,会有黑头发和黄皮肤,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必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的一员。流寓世界各地的华人家庭,为此提供了明显的佐证。 一般说来,第一、第二代华人移民,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第三代开始,其后代便会逐渐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认同了当地的民族观念。而传统的节庆文化活动,正可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天然特点,去渲染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个人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自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它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它给予的价值观念,会心安理得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示的正是一种以文化认同为内容的民族认同。
综上所述,传统节庆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产生并呵护成长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其中容纳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习俗信仰。这些,都真切而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历代先哲们持之以恒地追求真善美的艰辛轨迹。今天,在举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出传统节庆的价值,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是极为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