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论郴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者:曹俏萍




  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门,东界江西,南邻广东,辖一市二区八县,总面积为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色优美。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色,郴州的民俗资源也很丰富。
  郴州有着优美的民间文化:美丽动人的传说,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还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郴州还有着许多风格独具的古民居,散落在全市的古民居有200多处,保存500年以上并有据可查的古桥有40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130多座。基如此,郴州也被称为“古桥之乡”。
  郴州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生活了瑶、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白、上家等27个民族,这些民族长期以来形成并保持着浓郁的传统风俗。这些传统风俗中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郴州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有着自己独特魅力,以境内苗族为例。苗族喜欢用自己制造的土布,颜色以蓝色、青色、黑色为主,并喜欢在服装上绣花,仅绣法就有平绣、编绣、辫绣、刺字、挑花等,在纺织上有西兰卡普(土家锦)、壮锦、苗锦等。注重服饰的装饰、首饰和佩装,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特别是苗族的银饰,远近闻名,郴州苗族的成年女子通常全身佩满银饰:髻簪、耳环、项圈、银镯、戒指,胸前挂银链、银针筒、后腰系银排链等。而瑶族妇女多在头上梳髻,包上头巾,冬夏不除,以为美观,其头饰十分复杂。
  除此之外,郴州境内还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如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部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食用,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等。而苗族的饮食则是以酸为主,不但将蔬菜腌制成酸菜,还把鱼、肉等制作成酸肉、酸鱼等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在苗族中还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弯弯”的说法。
  郴州有着如此丰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按理说民俗旅游开发应该很成功才是,但是由于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郴州民俗文化资源一度被闲置和封闭,现有的一些旅游景点经济疲软,旅游品位低下,国内外旅客很少光顾,从而使郴州与外界的市场旅游经济严重脱节。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对策,走出一条发展郴州民俗旅游的路子。
  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致有三种主要形式:
  一是民俗观赏开发。如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展览吴地民俗文化;苏州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各民俗的民俗文化大荟萃;台湾南投九族文化村,是高山族民俗文化的展览。这类文化公园、文化村或博物馆是供游客集中观赏各类民俗的景观,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可以让游客大开眼界,增加知识。同样,郴州的民俗旅游也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如可以建立湘南风情园,分主题介绍郴州的风土人情。
  二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动态开发。近年来,大连推出“渔村乡俗旅游”,引起外国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山东推出“千里民俗游览”,博得外国旅游者的极大欢迎;江西鄱阳湖的“连家船婚礼观赏游”,浓浓的水乡渔家情趣,使游客大开眼界;浙江富阳“新沙岛农家游”,以其田园牧歌式的独到特色,被欧美旅游者誉为“富春江上的伊甸园”。民俗资源的动态开发主要是侧重游客的参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观光旅游,而是倾向于参与性、娱乐性更强,同时又能够亲身体验其他民俗、其他地域风俗文化的旅游了。动态开发只好适应了这一潮流。郴州的古建筑群还有民族风情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适合开发这类旅游。
  三是民俗商品的开发。天津“泥人张”彩塑、吴锡大阿福泥塑、浙江东阳的木雕竹编、河北蔚县的窗花、陕西延安的剪纸、江苏扬州的鞋花、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山东临沂虎形绣件、贵州玉屏的箫笛、西南少数民俗的蜡染、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雪柳绘画等等,可以在传统的韵味上加入时代感。郴州有是一个有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其民间的工艺,如汉族地区的“布艺”就是一个可以开发的好工艺。这种工艺全部是由手工做成,又叫做“拼布艺术”,完全由土布拼凑而成的,以前多半用于小孩的鞋子、口水挂、帽子等等。现在完全可以扩大这种工艺的适用范围。除了传统的小孩用品外,还可以做些如钥匙扣、布娃娃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商品,这样应该会有更好的市场。
  当然,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所以,郴州的民俗旅游除了应该在这大的三个方面发展外,更应该深挖自己的民俗资源的优势,并将这些优势变为自己的特色,这样,开发的民俗旅游才会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另外,开发郴州民俗资源旅游必须注意要在保护民俗资源的前提下开发。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一种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的古朴性、自然性、原始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是民俗文化的变化和变迁是不可抗拒的事实。尤其旅游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民俗旅游往上爬利用民俗文化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在毁坏着其赖于生存的基础条件,因此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消除或化解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之间的矛盾。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充分体现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但是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形成不是短期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民俗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存现代社会里虽然民俗文化可能会以新的方式出现,但它毕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化的强大潮流却极大的冲击着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民俗文化显得极为脆弱,许多民俗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消火、流火,直全完全演变为一种新的有别于本民俗传统义化的新型文化,而这种新型文化本身是一种现代化背景下的产物,其所能反映出的民俗特征是非常有限的,它往在被打上了现代气息,这样一些文化一旦在民俗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个民俗的传统文化将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必将慢慢丢失自身的民俗传统,民俗特色日益淡化,导致民俗旅游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前提就足如何保证民俗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能够继续保持其古朴性、乡土性、原始性,充分体现民俗特色,并能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体现出在新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现代适应性。保护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推动民俗旅游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能存旅游发展过程中有效的保护民俗传统文化,在旅游项目规划、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运作、旅游服务、接待游客数量等方面都要认真思考如何保证民俗文化既能有效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民俗文化的本来面目。民俗文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