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话说黄圃麒麟
作者:佚名
黄圃镇横档村位于中山黄圃水陆交界的地方。黄圃镇建制已有85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山三大名镇之一。这里有良田千顷,物阜民丰,商贾云集,黄圃百姓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如飘色、麒麟、醒狮、高跷等,其中,以黄圃镇横档村的麒麟舞最为出名。
舞麒麟与舞狮、舞龙一样,它与中国传统舞术密不可分。
据考证,黄圃横档村的麒麟舞始于明末清初。从祖上流传下来的记忆,最初是一位从广州云游到黄圃的道士首先在横档村教村民学习传统武术开始,村民林村公跟随道士学习了传统武术的套路之后,又教给本村的蒋润风和谭景堂。其中,蒋润风掌握了熟练的洪家拳,谭景堂掌握了洪家拳、蔡家掌、莫家腿等传统武术精华,两人后来带出了谭以定、蒋松胜、蒋九发、谭家赞、谭日开等徒弟。这些弟子们在习武的同时,为祈求风调雨顺,便创造出独特的麒麟舞。
根据当地的风俗,舞麒麟很有讲究,每当出麒麟时,首先要到村中庙宇或祖先的神位前拜祭,用红纸写上一个“火”字倒贴在神位前,喻舞动麒麟时不要逞强。同时,还要在神位旁边贴上副对联,上书“拳打南山猛虎,脚踏北海蛟龙”,表达横档麒麟的威武。
在过去,每年春节的初一、初二、初三,在黄圃的庙宇和宗祠前都要进行舞麒麟活动。而每逢重要的岁时节日,村民也会在自己门口张贴“麒麟在此”的大红纸以迎接麒麟的到来。麒麟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要烧爆竹迎接,并请麒麟采青,以求吉祥。横档村民认为麒麟能带来吉祥,所以,每有新船下水、新屋上梁、新铺开张等,都要请麒麟队来舞一番,就是青年男女结婚,在安床时,也要在床头贴上一张“麒麟在此”的红纸祈求“麒麟送子”。
横档村舞麒麟以“采青”为主要内容,“采青”的内容很丰富。分别有“桅杆青”、“蟹青”、“蛇青”、“蜈蚣青”、“七旱伴月青”等,其中以“桅杆青”最惊险。过去当地村民在新船上水时,将“青”丰丰在桅杆上让麒麟上去采摘,现在,发展为“采高青”。如当地的村民们在新屋入伙时,要将“青”吊在二三层楼的高处让麒麟采摘。横档村的麒麟一般不采“龙肯”和“拆字青”,因为存中国传统中,龙是最神圣的,麒麟镇不住龙,所以“龙青”不能采;向“拆字青”动作难度太大,没有高超的功夫往往难以成功。
黄圃镇横档村的麒麟舞最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只有3000多人的村子,就活跃着大批舞麒麟的爱好者,其中,以108人的中横国技队最威风。到了五十年代后期,该村及周边地区百姓对横档麒麟越来越仰慕,每有重要岁时节日或喜庆之事,都要邀请横档村麒麟前来表演。为了让更多群众欣赏剑横档村麒麟舞的精彩表演,108人的中横国技队使分成了若干支小队伍,分别以各支队伍的领头人命名,如帝豪队、胡伟队、谭照星队、蒋松胜队、谭才兴队等,到各地进行表演以满足群众的要求。
老一辈横档麒麟老艺人回忆,当年与蒋润风和谭景堂同一时代出道的麒麟舞师傅中,还有赵秋、刘虾婆和成女仔等一批女性舞者,如咸女仔的武术功夫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以后,该村不少妯女纷纷参加到舞麒麟的行列中来,其中,谭寿娣、冼银好、谢继彩等足舞得比较出色的女性代表之一。不过,在进行麒麟采青的时候,还是由男性进行表演,妇女一般不参加。
难能可贵的是,现在的横档村,仍然还活跃着火批热衷于舞麒麟的村民。现年81岁的谭以定也仍是现今横档麒麟舞技术的主要指导者,他从十多岁就跟蒋润风和谭景堂学习舞麒麟技巧,具有精湛的舞麒麟技术,直到今天,凡是由他带领的麒麟队,均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72岁的蒋九发,从小就跟随蒋润风和谭景堂等学习麒麟舞,他二十多岁结婚的时候,曾专门跑到外地订做了一只新麒麟,由一班师兄弟为他舞麒麟庆贺,热闹的场面和喜庆气氛,到现在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73岁的蒋松胜,他当年是黄圃中横国技团的团长,当年带领108人的队伍四处表演麒麟舞,是十分威风,至今仍被师兄弟们称为“团长”,72岁的蒋九根曾经多次率队到外地参加麒麟舞比赛活动,拿过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的制奖。而作为麒麟舞的第二代传人谭景堂,他的舞麒麟技巧在他的家族中得剑了一代代传承。他将舞麒麟技术传给了儿了谭家赞,再南谭家赞传给了孙子谭少强,同时,谭景堂的媳妇许秀娣,因为在家族中长期耳濡目染,因此对麒麟舞的道具制作很有心得。以缝纫为职业的许秀娣,从几十年前开始,就一直由她缝制村中的麒麟被,色彩绚丽的横档麒麟,显示着这位妇女的精巧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