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以鹤名歌独此有沙溪鹤歌

作者:佚名




  鹤歌,流行在中山隆都地区申明亭村一带,它融合了广州话、石岐话和隆都话语音的“省(省城广州)岐(中山石岐县城)隆(隆都地区)”三种语言演唱的民歌,音韵独特。沙溪鹤歌是从学堂歌谣中发展成为民间歌曲的歌种,歌词很有古诗词的文采,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历史上,申明亭村人勤奋好学,从南宋立村到元、明、清及近代,申明亭村人读书人众多,申明亭村始祖杨元规曾任宋代广东“提举学士”,到后来元朝进士杨仲玉、杨绍宣;清代进士杨汝任、杨元奎等,都成为了香山的一代名儒。到了现代,申明亭村人杨子江,曾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中山四大书院之一的龙山书院,建于1758年,初址就是建在申明亭村。崇尚读书的申明亭村,族中男丁皆以读书为已任,村中遍请名师前来授课讲学,在清代中叶,有广东三大才子之称的宋湘(嘉应州人)、黎简(顺德人)、冯敏昌(钦州人),均曾先后到过申明亭村讲学,这些精通诗书的才子来自不同地方,他们均以白话(广州话)教学,在引领学生唱诵诗词的时候,均以白话诵读,而申明亭村地处隆都地区,村民讲的是属于闽南语系的隆都话,同时,因为沙溪紧邻石岐,学生有时也讲石岐话,三种语言交织在一起诵读诗文,形成了独特的“省岐隆”音韵,而教书先生在教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所见所闻编成顺口溜吟诵,这些学堂歌谣,就是沙溪鹤歌的雏形。
  
  历史上,沙溪申明亭村紧邻西江,村边有着水草丰美的水坦,为颂扬村人勤奋好学之风,申明亭村民利用村中水坦经常有白鹤出没有的自然现象,取“鹤”与“学”音相通之意,编排成鹤舞于村中喜庆或大型岁时节日时出巡。每有鹤舞出巡,必有鹤歌相随。凡出鹤前,或重要岁时节日等,都要在村中搭起歌台斗歌。斗歌一般在夜晚举行,被推为歌趸的歌手站在挂起大光灯的歌台上,先唱一段开场白,接着再唱一段颂祝太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之类的歌词,然后,用歌邀请台下歌手对歌。对歌的歌手隐藏于台下黑暗中对唱。鹤歌所唱的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现象和生活习俗等,歌趸提出问题后,台下歌手就要答唱,三通锣鼓之后,如果应战的歌手答不上来,就算失败。人群中,就会有第二位歌手应声接唱,如此唱至通宵达旦。对于设歌台斗唱鹤歌的盛况,在清同治十二年编篡的《香山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畲,日唱灯歌,又日唱鹤歌。”
  
  按照申明亭村的惯例,唱鹤歌一般是在喜庆时候唱的。但也有例外,抗日战争时期,申明亭村的热血少女刘秀容是抗日先锋队的队员,她主动请膺到横门前线救护伤员,但不幸被日军的炮弹击中身亡。刘秀容牺牲后安葬在通往家乡的大涌路边的小山岗上。安葬刘秀容的时候,很多申明亭村的乡亲都来凭吊,当时有乡亲提议:我们唱一首鹤歌送别这位英雄小姑娘吧。于是,歌手们和村民们一起唱起了鹤歌悼念刘秀容烈士,场面非常悲壮。
  鹤歌的产生,最初在于激励村人崇尚勤学的风气,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流行的歌咏艺术,长期来,它在申明亭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如今,健在的一批老歌手仍在致力将鹤歌在传承下去。83岁的杨棣南、82岁的杨藻彬两位老歌手,每有大型的出鹤活动,必然献唱鹤歌。65岁的陈鋈昌在12岁就拜杨富伯为师学唱鹤歌,之后,他在学校教书的时候,以及再后来担任村干部之后,也一直在唱鹤歌,1957年,他曾经代表中山县参加佛山地区六县市民歌大赛,他以一首《放牛仔》鹤歌获得大赛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