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瑶家大伞意千千

作者:刘 坚 施用和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期间,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在南岗千年瑶寨的山坡上,举行了盛大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要歌堂”。在“耍歌堂”色彩艳丽的队伍中,有不少瑶族妇女高擎着黑色的油纸伞穿行,有些还背着幼儿,十分引人注目。这种伞比我们常用的一般雨伞约大三分之一,人们称为伞骨,厚纸皮作伞面,涂上黑色,漆之桐汕,伞柄长约两米,比人高出一个头。这种经常在古装戏中出现的,有点像《白蛇传》中许仙初次与白娘子邂逅相遇避雨时借的那把油纸伞,竟然是区别瑶族妇女结婚己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瑶家女一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瑶族妇女从结婚的那一天起,这把伞就作为新娘子必不可少的嫁妆,终身伴随在主人身边。其实,就是在平时,即使是无风无雨无太阳,只要是出门,瑶族妇女们都一定要打着那把伞。她们上山下地干活时,就把这把伞插在田头地角,把小孩儿从背上解下来放在伞下安睡,这把伞就是为儿女遮阳挡雨的名副其实的保护伞。在进行瑶族人的宗教洗礼“打道录”时,她们也会带着这把伞,跟着师公进行“过九州”的仪式,纪念先祖迁徙的坎坷历程。甚至到了去世后出殡时,无论是什么季节,无论是晴天雨天,女儿也都撑开这把伞遮蔽着母亲的遗体送出家门一直到入殓,以免“邪气见天”。下葬时,坟头上插着那把伞,伞下悬挂着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及碗筷和一些肉菜等,待到把所有鞭炮、土炮燃放完,请先生公念完最后一回经,送葬者才踏着原路回家,而那伞则留在墓地,继续陪伴着主人。
  看来,瑶族这把伞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其遮挡风雨的实用性功能。
  伞有什么来历?为何能始终贯穿在瑶家女的一生一世中?
  伞是我国发明的。相传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鲁班的妻子云氏做了一件能遮风雨挡太阳的东西。她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竹条上蒙上野兽皮,样了像“亭子”,收拢如棍棒,张开如盖,这就是后来的伞。《伞物纪原》云:“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张帛避雨,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在古代,伞是用丝制的,纸发明以后,制作成纸伞。宋代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纸伞、油命、花伞、折叠伞陆续问世,东方人拥有的第一把伞,约是英国人从中国传入的。
  伞在古代亦曾称“华盖”,是帝王的车盖。崔豹《占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杖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汉书·王莽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后汉书何进传》:“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天子亲出临军,进驻大华盖下。”这种华盖在古代被列为帝王出行的仪仗所用,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极其重要的礼仪之一。到了后魏时,逐渐演变成实用性的雨伞和官仪的罗伞两种。罗伞视官阶等级不同,其大小、颜色各异,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用。这种官仪一直传到明朝。有些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泰国,至今仍使用罗伞,每当泰王或是僧工外出巡游时,都有黄色罗伞随后,即使是骑大象,也有黄色罗盖张立于后。另外,在建筑、服饰、陶瓷、家具及各利,不同类型、不同场合出现的木雕、玉雕、砖雕、石雕中,也常见一种吉祥图案“佛八宝”,又叫“吉祥八宝”或“八吉祥”、“八瑞相”,其中的八件吉祥物,就是以宝伞与法轮、法螺、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即现在的“中国结”)所组成的。伞在占印度也是皇室和贵族们出行的仪仗用具,后来被佛教吸收利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众生。”大白伞盖佛母于中持伞,象征着它能使人解脱烦恼,得到觉悟。
  瑶族人都说他们的始祖是盘瓠,因立奇功而封王,人称“盘王”。又被高辛帝召为附马,娶得高辛帝之女三公王为妻。据传,高辛帝曾许诺他们的后代免交赋税,免服徭役,故为“瑶族”。美丽的三公主出嫁时,皇后娘娘实在舍不得自己的掌上明珠远嫁他乡,特地赐给宝贝女儿五色斑斓的艳丽嫁衣。至于影响瑶族妇女一生的这把伞,是否就是由这位高贵的皇家三公主出门时的仪仗“华盖”演变而来?或许是与佛教中的宝伞有关?至今尚未见有关文字记载和传说,而留下了这千古来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