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25万人:南海神诞起

作者:佚名




  “波罗诞”正诞日黄埔十五乡民用传统民俗向南海神贺寿“五子朝王”60年后重现
  
  十五乡乡民为南海神贺寿“五子朝王”掀起庙会高潮
  
  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连日来共吸引了65万市民、游客,停靠在南海神庙边的“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也几乎被游人挤爆,成为广州文化旅游的一大盛景。而昨天的正诞日更是有多达25万名市民参与,创“波罗诞”日客流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昨日上午8时不到,黄埔十五乡乡民抬着五尊神像,分别从沙步、南岗等地向南海神庙进发,给南海神祝融贺寿。标旗上除了并尊神像的名号之外,还分别写着“风调雨顺”等吉祥祝福语。上午10O时35分,五尊神像整齐地在南海神庙前的广场列队,现场乡民紧跟“五子”朝拜。朝拜后,各乡乡民抬着“五子”回乡,重新把“五子”安放于祠堂中。
  这是传统的“四乡会景”场面,又称“五子朝王”,历来是“波罗诞”庙会的一项盛大民俗文化活动。南海神庙负责人黄应丰告诉记者,今年“重出江湖”的“五子朝王”是根据十五乡中参加过60年前“五子朝王”的老人的回忆和史书记录还原的,各个仪式均与史书记载保持一致。
  
  九旬阿婆现场讲民俗典故“五子”中老三必须“反走”
  
  在南海神庙前的“海不扬波”广场,市民一早就赶来占据好的位置观看“四乡会景”。不少中老年市民兴致勃勃地穿上节日盛装,呼朋引伴赶庙会,他们对巡游队伍的宏大场而、乡民代表的穿着打扮及“五子神像”都十分好奇。
  来自夏园村、已90岁的徐传好婆婆和女儿一直在围观者的最前面观看。阿婆57岁的女儿黄女士表示,母亲一大早就兴奋地赶过来了。徐婆婆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盛大隆重的仪式,自己年轻时曾看过一次,后来就再没看到。对为什么有一个神像是背着抬进来的这个问题,徐婆婆解释说,那个是南海神的三儿子“始安”,因为不听话,经常和父亲顶嘴,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硬颈三”,也是这个原因,人们才必须背着他抬进来。
  已85岁的摄影“发烧友”李瑞然老人则拿着相机一路狂拍,俨然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李伯伯说,这么大岁数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盛况,一定要好好地把它记录下来。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的民俗源于神话故事,传说南海神祝融有五个儿子,均以“安”命名,从大到小依次是大安、元安、始安、祖安、长安。一年夏天,海水上涨,从上游漂来一根木头,到了南海神庙前,任凭汹涌的波涛怎么冲击,都是纹丝不动,乡人于是将这根木头锯为六段,头段塑洪圣大王像(也就是南海神祝融),其余五段分别塑他五个儿子的神像,称为“五安神像”,分给附近的十五村来供奉。其中大安神像由夏园乡供奉,元安像由南湾乡供奉,始安像由沙涌乡供奉,祖安像由大小塘头供奉,长安像由双岗乡供奉。
  从明代开始,这五位小海神平时就在各自的神殿里享受民间烟火,而到了“波罗诞”正诞之日,“五安神像”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祭祀完毕,各神像由各乡抬回。神像返乡后,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波罗诞”应设“国际海员节”或“国际海神节”
  据《广州日报》记者杨明通讯员郑伟德、李想报道省、市多位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专家日前齐聚一堂,为充分挖掘南海神庙的历史文化价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出谋划策。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表示,“波罗诞”庙会开幕式上盛大的祭海仪式今后每年将进行一次,而每个周末市民和游客也将可以欣赏到“缩微”的祭海演出。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王元林表示:“南海神庙的发展重要的是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它是古代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其丰富的祭祀文化在国家礼制中和中外交通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志文接着这个话题说:“南海神庙是本土的,更是国际的。历史上外地、外国的海员来到黄埔都喜欢到这里拜祭南海神,因此南海神庙完全可以考虑每年举行一些办类似“国际海员节”或“国际海神节”的活动,吸引全世界的海员来此,拜祭目前供奉在庙里的‘波罗神’,从而让南海神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高小康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要努力提升广州市民对“波罗诞”的认同度。旅游包装开发方面要突出自身特色,包括民俗表演、工艺品、食品等都需要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