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时间·地点·人物

作者:沙 戈




  大栅栏
  
  大栅栏是个好听的名字,你得念出音儿来,“栅”字念“十”,“栏”字念“腊儿”,要加“儿”字音,才好听。
  大栅栏其实不大,窄窄的,深长,左右依次排列着老字号:瑞蚨祥、同仁堂、全聚德,甚至还有狗不理,都是翻新过的木楼,高高的三四层,每层挂着同字不同体的金色牌匾,想必个个鄙出自名家之手,斜斜压下来,显出曾有的辉煌。
  在这儿,拥挤热闹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去天桥上要把势卖艺时的氛围。游客、民工、乞丐,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和旧时的情景大抵相似——这一带仍是京城的下风下水,东西也最便宜,仿造品吸引着大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
  只是,已经听不到地道的吆喝声和胡琴声了。进得同仁堂,要先下台阶,意为前来求医问药者个个心情沉重,让他们先放下包袱,待抓得了药了,出门时再上台阶,表示药到病除,豁然开朗。所以,同仁堂又有一个别致的代名词叫“倒下台阶”。想一想,当年二奶奶管这么一个大家,也真不易呀。
  穿过这些名头。渐渐的。人就稀了,开始有蜂窝煤和大白菜了。矮矮的灰墙四合院,进出着拎簸箕提鸟笼的大妈大爷。横竖交错的胡同口上渐次标着:铁树斜街、小扁担胡同、樱桃斜街——多可心儿的名字,就像咱自家唠家常哩。
  怎样才能走到下一站——琉璃厂呢?我已辨不清方向。一个遛鸟的大爷指着北面,高声说:“见直喽走。就是琉璃厂了!”
  
  琉璃厂
  
  时至二九。琉璃厂清冷、寡淡。
  店主不太搭理国人。国人大都不买什么,只来转转。店主见了老外才笑脸相迎叽里呱啦口语好得令人瞠目结舌。
  一个卖毛笔的小摊倒是摆在了墙角,从一根小葱大小的紫毫到京楂、斗笔、提笔。甚至还有铁锹把大小的长锋哩。排了一溜墙,可谓壮观。摊主是个南方人,随和地笑着。不怎么说话。更说不出一句英文,才像是接着了点地气。
  荣宝斋掩了半扇门。似在歇冬。再走,见一个四面佛压住了领袖头像,占据着铺位最佳位置,庄严的庄严。嘻乐的嘻乐,各显其能。颇有意趣。蝴蝶三十年代的香皂广告和二位主席谈笑风生的照片也挂在一起,很行为艺术!
  店主就是店主。想起看电视剧时,沉浸在剧情发展的情绪当中,倏地。“属我鲜,可比特!属我辣,可比特!”厥倒!电视也是店主,都争抢最佳位置,不会温柔地问你:现在总可以播广告了吧?你最好一边儿歇着,解个手,喝口水。或者再训训孩子怨怨老公什么的。
  一串腿上裹着毯子的老外被祥子们拉着丁当而过,琉璃厂又恢复了冷静。
  几百年前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已返回故里,少数几个中了状元的,也没人再住这儿了。
  琉璃厂,板着几分暧昧的面孔,在悄悄琢磨老外兜里的银子呢。
  
  长哨营
  
  想必曾经是清朝的一个驻军营地,
  这里地处京城以北。当时,关外常常进攻关内,应该有不少这种驻扎的阵营。现在。没有“关内”“关外”之说,努尔哈赤的铁骑早已踏平中原,可我还是喜欢这两个词,没有具体的理由,就是一种地理界限和战火暗藏的味道,包括故事、人物、英雄、传奇等等等等留下的或者没有留下的可能性,对,我喜欢的是“可能性”。
  尽管,“可能性”已让这个叫做“长哨”的营,在几百年后变成了没有特征长相的公路边一个普普通通的镇子;尽管,路边开着餐馆,出售虹鳟鱼,有人停下车子去品尝了,我还是没有对这种意外的“可能性”产生丝毫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