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溶古典于现代

作者:耿林莽




  王志清先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也写散文诗评论,他的《纵横论王维》成为当代王维研究中的一本创新力作。他在古典丈学和散文诗研究两方面的成就为其散文诗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和理论资源,一本《生命场景》推出了“山水、文化和诗情”相切合的、颇具特色的散文诗章。且看其中的《品味孤独》。
  写的是“梅妻鹤予”的林和靖。“看你,最好是在满坞雪梅羽化时”,他将梅、雪、鹤,咏梅的诗人林和靖,与观梅的作者诗人王志清的精神理念浑然凝汇于一体,并觅到了这种精神理念的实质:品味孤独,正是由于他从古典和现代,人的精神与物的精神的相通、交流中,把握和构思了诗篇的精魂,便取得了统摄全诗的凝聚焦点,使诗散而不散。所谓“散”,是他的散文诗潇洒随意,挥洒自如,非常放得开,却又聚得紧,这形成了一种既有古典神韵,又有现代风格的诗风,非常适合于这类怀古思今题材与格调的作品。
  他的语言在融古和创新的结合上别具一格:“自白堤行而西行,如片雪落于孤独之岭”;康熙的古迹“墨舞出了一种静态的飞扬”,等等,均很有韵味。在“梅树都昝约着、冷美着、云飘鹤舞的姿态”,这样的赞叹之后,笔锋陡转,忽来了一句:“噫噫,那些大红大紫们呢?”轻轻一拔,便有了极为冷隽的反调色彩。这种运筹调遣的灵动性,就不仅是语言功力,也是他熟练运用散文诗文体优势的一个例证。
  《秭归歌哭》是对屈原的怀念与凭吊,这是许多人都写过的,志清的这章依然有感人的真情。不露形迹地将诗人即凭吊者的影子悄悄地溶入历史的意境中采:“自夔门,被幽怨的猿啸呼来。”然后是那只兰舟”泊于“二千年《离骚》的水声里,”然后是“目光从巫峡飞流直下”……一步步推移,宛若蒙太奇画而运转,这是一种非常灵动的技巧,很符合散文诗这一文体的特色。
  在触及屈原的部分,也取这种动态的,点点推移的手法,而不沉溺或滞结于一隅,点到为止,迅速流转,快节奏,多段落,这也是散文诗结构轻盈灵活的一大特色。志清每能在不经意间于“怀古”中切入现代人的思考,譬如,在写到屈原的《问天》时,忽发感慨:“哎?天岂可考得!昂首已是过失,两目惟能下视黄泉。”这当然也是反讽。“昴首已是过失”,准确地击中了古老中华的悠悠国情,从屈原到鲁迅,敢于“昂首”者几希,至今现代文明已普照大地的时代,不仍有许多人的“两目”只敢“下视黄泉”么?
  论者多以散文诗为西方引入的文体,这自然有其根据、新时期在西方文艺思潮汹涌而入的背景下,有些作者偏向于自域外散文诗吸取滋养,也无可厚非。但是散文诗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诗、丈的丰厚积淀中承传优秀的血缘基因这一点,似乎尚有待于力倡。这既有文学意蕴整体精神的一面,也有语言气质诸方面的深远影响。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有些作者已有所重视,我以为这对散文诗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鲁迅、何其芳到当代的郭风、李耕、许其、刘再复、王尔碑、敏歧等散文诗作家,他们的成就均与善于向古典文学传统正确地汲取精华和灵活地运用有关。王志清的散文诗语言韵味上的突出成就,也与这一点密切相关,我认为,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