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韩国小留学生催生“留守爸爸”

作者:马 晶




  
  因为对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满,因为想在升学时获得英语优势,很多韩国人选择出国留学。如今,很多还在上小学的韩国孩子就被送到英语国家。妈妈们陪着孩子在国外上学,爸爸则留在韩国工作挣钱。大概因为一年只能团圆一两次,韩国人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大雁”家庭。孩子的英语能力可能的确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远隔重洋给家庭带来的问题。
  
  新西兰奥克兰市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6名韩国母亲来到该市的雷穆拉小学接她们的孩子,她们稔熟地与校园里的本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互相问候。
  这些韩国人是奥克兰的这所公立学校里最大的外国人群体。这群人,通常是母亲长期带着孩子在诸如新西兰、美国等英语国家上学,父亲则留在韩国国内工作和生活,他们一年只有几次相聚。
  
  挣钱不易 团圆更难
  
  在新西兰,韩国学生是仅次于中国学生的第二大外国学生群体。但与其他国家留学生不同的是,韩国人越来越倾向于让孩子从小学阶段就出国读书,他们认为,孩子们在幼年阶段更容易学好英语。
  在新西兰,2007年有6579名韩国学生就读于该国的小学和初中,占所有外国学生的38%。
  39岁的金素茵16个月前带着2个儿子来到新西兰,她相信流利的英语将有助于她的两个儿子进入韩国最好的中学,并最终进入首尔的一家顶级大学。她的丈夫朴日阳(音译)现年43岁,他毕业于一家没什么名气的韩国大学,他认为这导致了他的职业生涯发展受限。
  “大雁”家庭的经济压力比传统的韩国家庭大得多,因为大多数带着孩子在海外求学的妻子都由于签证限制等因素而无法在韩国以外的地区获得工作。
  在早期的“大雁”家庭中,通常父亲的收入较高,并喜欢把妻子和孩子送到美国。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的韩国家庭也跨入“大雁”行列,而他们更青睐费用相对低廉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西兰的公立学校向外国学生收取的学费是每年8700美元。
  
  学好英语忘了本?
  
  在来到新西兰之前,金素茵和朴日阳夫妇把他们10岁的大儿子朴俊松(音译)送到了韩国国内的夜间补习班,同时他们也把8岁的小儿子朴俊武(音译)送去读英语学前班。
  现在,在他们位于新西兰的住所里,两个儿子总是与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金素茵很高兴看到儿子们良好地融入社区和学校,而且甚至小兄弟俩相互之间也用英语对话。但是金素茵开始担心另一个问题,她发现8岁的小儿子朴俊武的韩语讲得非常差,并且没有形成民族认同感。
  如何平衡这些东西将会对孩子们重回韩国后的生活至关重要,特别是如果想要他们在韩国顶尖学校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的话。
  
  没了家的一家之主
  
  37岁的张素锦(音译)2年前带着孩子来到新西兰。现在,6岁的女儿艾米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了8岁孩子的水平。不过艾米的父亲,41岁的朴先生并不完全相信家庭为此分离是值得的。他起初心不甘情不愿地同意了妻子的决定。
  朴先生是一名工程师,在他的妻子和孩子离开首尔之后,他就搬到了韩国人称之为“办公旅馆”的地方,就是那种可以同时当作办公室和公寓的房子。他听说了许多“大雁”家庭的父亲在妻子和孩子离开之后生活放荡的事情。他也承认:“我很孤独,我想念我的家人,一家人就该生活在一起。”
  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指出,多年分居常常会导致婚姻出现问题,并削弱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40岁的朴晶元(音译)和她的丈夫、45岁的金永世(音译)表示,尽管他们已经分居了4年半,每天都会通上几小时电话,每次团聚都像是蜜月。但朴晶元表示,通电话时,他们的一子一女却从来不会要求跟父亲通电话,而金永世也不会要求跟孩子通电话。
  金永世的女儿,11岁的艾琳在被问到是否想念父亲时说:“我不怎么想他,我每年都能看到他一次。”
  儿媳为远离婆婆?
  保守人士批评“大雁”家庭的母亲过于看重孩子们的教育,从而危及了她们自己的婚姻。这些批评指责说,“大雁”家庭的母亲之所以远走海外,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远离她们的婆婆。
  但是母亲们辩解说,她们这样做是在效仿“孟母三迁”的故事。
  37岁的张素锦(音译)2年前带着孩子来到新西兰,她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孟子的母亲就这么受敬重而我们就这么被批评。我们来这里跟孟母所做的实际上是一样的事。”
  
  (摘自《新京报》200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