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30年孝心演绎倒立传奇

作者:郑晓伟 秦晓红 赵贵琴




  母亲中年时突然患上精神病,年仅6岁的刘天全一次偶然的倒立,竟然逗笑了母亲。从此他倒立30年,孝心感动中原。
  
  哄疯娘 儿子学会倒立
  
  在黄河故道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马村乡,有个名叫西马村的小村庄,刘天全一家就生活在这里。刘天全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生他那年母亲已经40岁了。
  6岁的一个夏天,贪玩的刘天全和小伙伴捅了一个马蜂窝,马蜂炸了群,铺天盖地追上来。别的孩子赶紧趴在地上不动,只有刘天全狂哭狂跑,结果被群蜂袭击。母亲闻讯赶来,抱起儿子跳进水塘才躲过一劫。
  当时,母子俩肿着眼睛去找村长借钱求医,可对方却横竖不借:“村里你家家户户都借遍了,借了从来都还不上,谁还敢借钱给你?”母亲嘴唇哆嗦着,指着人家半天讲不出话,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从那天起,母亲的脑子就不管事了。
  母亲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还像从前那样疼小天全;犯糊涂的时候,就连小天全也认不出来。每到母亲犯糊涂时,小天全吓得只知道哭泣。
  奇迹是在同年秋天发生的。那天,淘气的刘天全趴在井口抓青蛙,一不小心竟头朝下栽下去了!好在水不深,但6岁的孩子要从近一米深的井里出来并非易事。
  水,一口接一口灌进肚子里,在刘天全意识渐渐模糊之际,听见母亲在井口旁快活地唱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母亲却又糊涂了。
  刘天全倒竖着身子,双手抠住井壁奋力往上顶,十片指甲竟掉了四片。母亲眼看着儿子从井下双脚朝上一点点地冒出来时,立刻清醒了,冲上来紧紧抱着倒竖的儿子。
  刘天全高兴地说:“妈,你脑子清楚了?从此我天天掉井里——不!妈妈,我天天倒竖着假装掉井里,你就能天天清醒了。”
  打那以后,母亲不肯吃饭,刘天全只要做一个倒立动作,母亲就会安静地把饭吃完……刘天全从此明白,母亲脑子不清楚时,怎样才能让母亲清醒。
  
  “倒立”迎来爱情
  
  转眼间,16年过去了。16年间,他给母亲做了多少次倒立,记不清了。记得住的是,母亲为看他倒立,变得越来越任性。
  有一次,刘天全做倒立时,母亲竟不准他休息,要他一直倒竖着。两小时过去了,刘天全终于受不了了,整个人像破麻袋一样倒了下来……
  此时,刘天全心中充满悲哀:姐姐嫁走了,哥哥也外出打工去了,只能由他这个幺儿来照顾母亲。他不可能丢弃母亲不管。这些年,眼见着母亲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再坚持,没准母亲的病就会好了,无论有多大的苦也不能放弃!
  刘天全咬牙忍住痛苦,先从增强体力开始,适应母亲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为了练耐力,他由平地练习改为登坡练习,甚至是负重练习,并从只能坚持1小时到坚持5小时不休息。
  真正让刘天全从灰色的生活中走出来的,是爱情的力量。
  乡亲们一直操心他的婚事,左说右说,邻村姑娘刘彩云终于同意见见刘天全。那天,刘彩云来到刘天全家。
  听了他的故事后,刘彩云深思了一会儿,说:“你是孝子,我冲这点喜欢你。可你不能一辈子这样啊!你既然能倒立,为何不再下下工夫,学更多的本事呢?”一语点醒梦中人!
  刘天全当时就流泪了,说:“你别走,嫁给我,我不会让你日子过得亏!我会好好练本事,我要让你过好日子,也会让自己的生活从此变得阳光起来!”
  8个月后,刘彩云嫁给了刘天全。
  婚后的日子,平静而充实。有妻子在身边,刘天全心里踏实多了。更让他高兴的是,自打儿子娶了媳妇,母亲精神状态一年好似一年,犯病的时候越来越少,每次犯病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刘天全在母亲清醒的日子里,四处求师拜友。渐渐地,他学会了更多的高难度动作。
  
  孝心儿子名扬全国
  
  好日子属于生活的有心人。进入2007年后,母亲从几天犯一次病到数月犯一次,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没犯病了。
  刘天全36岁了,除母亲犯糊涂时仍需倒立外,他用更多的时间四处学本事。经多年努力,他终于学会了放开双臂,以头为“脚”一次前行15米,还学会钢丝倒立行走等独门绝活。
  30年刻苦的倒立训练,使他原本与常人一样隆起的头顶变得平坦,加上头发稀少,看上去简直平如镜面。
  近几年,刘天全的孝心和倒立功夫渐渐传遍了河南,又从中原扩展到全国。
  2008年元旦后,又有好消息传来,刘天全的母亲经河南南乐精神病医院检查,证实基本康复。
  大年三十,刘家张灯结彩,外出打工的哥哥冒着漫天大雪赶回家,出嫁的姐姐也和姐夫带着孩子回来了。吃完年夜饭,刘天全为全家人表演倒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母亲是在清醒状态下,看儿子表演倒立。30年间,这是第一次。
  母亲边鼓掌边哭泣,并说道:“儿子,你6岁学倒立,今年你都36岁了。妈妈拖累了你30年,对不起你啊!你该和媳妇、女儿过更好的日子……”
  刘天全替母亲擦干泪水,自己却掉泪了,说:“妈妈,没有您老人家,我还学不成这倒立的本事呢!妈妈,您老才76岁,日子长着呢!好好活着,您100岁时,儿子为您表演的绝活,一定比今天的精彩!”
  (摘自《家庭》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