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撒贝宁的青春岁月

作者:董 岩




  
  他是北大高才生、中央电视台最有实力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他的出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知性的魅力。他就是撒贝宁。
  
  18岁:一首《小白杨》进了北大
  
  小撒的高中时代是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一中度过的。那时小撒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只是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怕他贪玩误了前途,常在下课后找他聊天,点拨他。有一次教师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你觉醒了,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小撒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尝试一下。当时正赶上北大保送机会,全国400多人只有2个名额,想不到这一努力真的换来了成功。
  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小撒有幸去了他神往已久的北大。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小撒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感觉还不错,问:“你会唱民歌吗?”小撒搜肠刮肚地想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小撒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
  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小撒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18岁的小撒就这样靠一曲《小白杨》跻身北大。
  
  22岁:央视最年轻的法制节目主播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小撒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刚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小撒。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小撒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他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一连几天小撒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打个电话。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组打的电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他马上去试镜。小撒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小撒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地就被“牵”来了。
  在演播室里,小撒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小撒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
  当时正值小撒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那时小撒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经过一年的磨练,他才逐步进入状态,在镜头前找到了感觉。
  1998年1月,22岁、一脸书生气的小撒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小撒,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直到今天,小撒的签名仍是“‘今日说法’撒贝宁”。
  
  23岁:“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冠军
  
  在进入“今日说法”的第二年,小撒获得了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比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赛——“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
  大赛主题是选拔新的电视主持人,探讨新的主持人理念,这让小撒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但他又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新人,需要有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已经是“今日说法”的主持人了,如果拿不到名次很丢面子。所以,小撒一直躲着没报名。直到最后一天,同事捎话说,主任强调一定要你去参加这次大赛。后来,小撒说自己参加比赛,就像被人揣了一脚,心里却很感激,终于有人帮自己作了决定,这或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最终他夺冠了,几乎一夜成名。那个“今日说法”里的书生成了明星,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但小撒很清醒:我不想被早早定位在主持人上,永远呆在演播室拿话筒,那样再说个一两年,我所学到的知识肯定全被掏空的。况且,当你得到奖杯的瞬间,荣誉已经过去了,如果怀里一直抱着它,你会走不动的。
  
  27岁:中国法律援助形象大使
  
  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小撒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并不轰轰烈烈,只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让他觉得有一些吸引力,但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看法。那是2001年,“今日说法”的观众,一个安徽老人来北京上访,他在北大找到了电视上经常看见的小撒。老人倾诉着自己遇到的不平事,小撒给了老人一些建议,让他找当地媒体,可能对于解决问题会更好一些。老人临走时非常感谢,还留下了当地特产一袋姜糖。两个月后,老人突然又找来了,说是按小撒出的主意,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他是来表达谢意的。他手里拎着一包茶叶,一条烟,还有一包姜糖,非让小撒收下不可。老人说:“我知道你们“今日说法”的主持人绝对不会看不起我的礼物,不会觉得我的礼物太轻。”这件事让小撒忽然理解了:法制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带领大家触摸和认识法律真实的力量。
  2003年8月,27岁的小撒被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评选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接到“法律援助形象大使”聘书时,小撒跟司法部长开了个玩笑,说您这个聘书不规范,没期限哩。张部长一愣,问他:“那你希望做到什么时候呢?”小撒回答,希望我的青年时代甚至一辈子都投入到法律援助之中。于是这份形象大使的聘书就成了“终身制”。
  
  30岁:金话筒奖、25年25人
  
  2006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三十而立的小撒先后获得了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以及“中国电视节
  目主持人25年25人”称号。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了第22届电视金鹰奖电视节目主持人最佳奖,以及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
  小撒成了电视圈里光环最多的年轻主持人。但摘下话筒、走出演播室的小撒,生活却很平淡。上网,看电影,和朋友、家人一起吃饭聊天,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如果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每周都要回学校打一次篮球。每次从喧嚣中踏进校园时,浮躁的心会马上安静下来。小撒充满诗意地说,在校园里,什么都无所谓,只有一颗心。
  
  (秦 香摘自《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