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大学精神与人文危机

作者:丁国强




  
   作为追求真理的场所,大学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资历,一种生存资本,而是一种激情,一种力量,一种责任,一种信仰。
   大学的问题,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大学的兴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兴衰。
   理想的大学体制,是保障学术自由,张扬学术追求,鼓励学术探索的机制。当下以种种无视学术规律的评估指标、检查、评比为主体的大学制度,只能强化与学术精神背道而驰的利益欲求,驱动一种败坏学风的论文生产,批发一顶顶欺世盗名的“硕士”帽、“博士”帽。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里洋溢的理想主义热情和乌托邦情绪早已无处寻觅,甚至连一颗潜心学问的平常心也快成为稀有品了。过去学术大师所具有的苦学、严谨、玄思、批判、梦幻等气质,成为今天某些学子调侃的对象。
   诸多大学不约而同地提出“创世界一流”,殊不知,大学的吸引力来自其独有的精神高度和学术热度,而与消费时代的种种炒作和热闹无关。物质的丰盈并不能增长大学的活力,若大学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皈依与世俗社会趋同,教师的学术活动趋于游戏化,学生的校园生活趋于享乐化,带给大学的只能是精神上的萎靡。
   大学具有自己内在的精神秩序,不仅在专业内部发言,而且向整个社会发言,以显示金钱以外的另一种价值。在“人心惟危”的浮躁年代,大学应当是安详、从容的。因为超越了功利主义,所以有一种不同凡响的“纯真”。大学的美丽即在于此。她的尊严在于拒绝心灵的麻木和精神的荒芜。大学应当强化自身的精神来防止精神空白在这个时代蔓延开来。
   作为追求真理的场所,大学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资历,一种生存资本,而是一种激情,一种力量,一种责任,一种信仰。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放弃独立判断,放弃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盲目跟风,无疑是对教育公器的一种亵渎。维护大学的梦想,捍卫知识生活的尊严,已经成为当下知识分子们的使命。
  (殷奕鸣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