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学术的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

  “文艺复兴”(Renaissance)原意是“再生”,指的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文艺复兴”运动包含着远为丰富的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最早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十三四世纪,意大利虽未统一,但工商业发达,工商业和银行业都占欧洲第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需要建立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他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影响。意大利本来就是罗马古典文化的发源地,罗马文化就是意大利民族的文化。中世纪后期建立了世俗学校后,拉丁诗人的作品成为意大利人文化教养中的主要部分,而“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恩格斯语)。1453年东罗马帝国陷落后,大批希腊古典学者携书逃到意大利,促进了意大利早已进行的希腊古典文化的研究。世俗学校在“神学学科”以外添设了“人文学科”,内容就是希腊、罗马古典各科学术(包括文艺、哲学、历史乃到自然科学)。这些古典学术的研究者和倡导者,被称为“人文主义者”。

  古典文化大体上是人道主义 (即把人看成万物的中心)和现世主义,重视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和享受,要求人在身心各方面均衡发展。基督教则以神权中心和来世主义为基本内容,实行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两种文化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展、15世纪末的地理发现、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力,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要重新估价阻碍人的发展的宗教信条及其他封建观念。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扩张、扩展自己,就要挣脱封建教会加诸他们的精神束缚。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便是在如此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以人为本、以人性反神性、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全面发展为理想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思想核心。以倡导和研究古典学术开始的“人文主义者”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他们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理论、艺术方面都有很大建树,有不少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堪称“巨人”(恩格斯语)。他们创造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内容并有巨大艺术创新的新文学,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蒙田、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便是新文学的杰出代表。

  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影响到英国。此时,英国封建领主内部的30年 (1455—1485年)战争刚结束。以红玫瑰为纹章的兰开斯特家族终于战胜以白玫瑰为标记的约克家族,亨利七世加冕,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经过30年的反复争夺,世袭贵族基本上被消灭了。都铎王朝一面建立专制统治,巩固王权,一面保护、奖励工商业和实行海外掠夺。亨利八世不愿屈伏在罗马教会势力下,借罗马教会不批准他离婚之机,发动宗教改革,没收并出卖教会土地,由国家首脑兼而为教会首脑。

  都铎王朝政策符合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在封建王权保护下发展自己的力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其中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刺激了养羊业发展,以篱笆圈耕地为牧场的“圈地运动”,将整村的农民驱离家园。政府的一系列血腥法令又将破产农民逼到工场廉价出卖劳动力,成为“工资奴隶”。

  英国依仗繁荣发达的工业、经济力量、利用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上掠夺。在海外扩张中,英国击败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立了海上霸权。英国国势在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1558—1603)达到空前强盛。伊丽莎白时代,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繁荣时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叶。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科列特、格罗辛、林纳克等被称为“牛津改革派”,他们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拉丁文和“新学”,传播古典文化和来自意大利、法国的新知识、新思想,牛津大学在16世纪初成为英语古典文化的中心。荷兰人文主义者拉斯摩斯热情地称颂他们:“叫科列特讲话,我觉得好像是亲闻柏拉图的声音。听格罗辛讲学,谁能不震惊于他的学问的渊博?有什么比林纳克的见解更精辟、深刻、细腻?世间可曾有过比托马斯·莫尔更温文尔雅、更动人、更成功的天才?”莫尔(1478—1535年》是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当过律师、议员、下院议长,直至最高法官。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反对国教与罗马教会分离,因拒绝宣誓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至高权威,而被判斩首。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拉丁文写的对话形式的幻想小说《乌托邦》(1515)。第一部分里,作者在朋友彼·吉尔斯处认识了航海家希兹洛德,3人在一起谈论英国和欧洲的社会问题:严酷的法律、封建战争使伤残士兵沦为盗贼、“圈地运动”带来的“羊吃人”的惨景、穷富县殊的生活,他们把种种社会罪恶归为私有制。第二部分里,航海家描写了理想国乌托邦,这里与前面描写的种种社会腐败恰成对照。废除私有制是理想社会的基础,理想国里土地共有,没有私人财产,国民必须劳动,人人平等。政治上实行宗法家长式的民主制,法律简明,教育普及,宗教信仰自由,但不信神者不得任公职。生产劳动和产品分配有计划性,人人有足够的供应。金银不再受重视,成为小孩玩具和犯人的锁链。莫尔对理想国的描画受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图”和希腊社会影响,混合了宗法社会、中古生产方式与古代城邦政体,这里允许奴隶的存在。但是作者对社会种种不平现象的揭露、批判,反对战争、金钱崇拜,鼓吹宗教宽容、人的全面发展,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开了以后“乌托邦”著作的先河。这一阶段文学的成就还表现在魏阿特和萨雷的诗里。

  第二阶段,即“伊丽莎白时代”,以英国文化的辉煌发达著称。从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叶,特别是最后20年,文学创作极为繁荣。诗歌上,从早期的魏阿特、萨雷,经由锡德尼、斯宾塞,发展到莎士比亚、本·琼生。戏剧上,经由早期戏剧、“大学才子派”创作莎士比亚的剧作成为英国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高峰。在散文上也出现了李利、锡得尼和纳施、德隆尼分别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

  第三时期是从莎士比亚逝世到17世纪40年代初,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