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说和福克纳

  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南方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在庄园体制下主要依靠黑奴种植烟草、稻米及棉花等作物。广大下层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上层统治阶级才有权受教育。因此,南北战争以前的南方文化遵循的是贵族骑士传统。由于种种限制,文学艺术在当时的南方是无足轻重的,作家的创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专业作家极少,许多人既是律师、医生、同时也从事小说或诗歌创作。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南方开始出现职业作家,托尔斯·纳尔逊·佩奇、乔尔·钱德勒·哈里斯和乔治·华盛顿·凯布尔是南方早期职业作家中的杰出代表。杜博斯·海沃德、杰西·斯图尔特和伊丽莎白·马多克斯·罗伯茨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中浪漫主义小说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人数不多但是善于挖掘南方生活中的风采,反映南方人民的希望和心声。他们不再拘泥于有关古老南方的神话,而是大胆探索本世纪南方的现实。

  南方小说的兴起与以《逃亡者》杂志为中心的一批作家的文学批评及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月刊《逃亡者》创刊于1922年,该杂志的撰稿人大部分来自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范德比尔大学。他们提倡地方主义,呼唤着一批南方小说家的涌现。艾伦·泰特、约翰·克劳·兰塞姆、唐纳德·戴维森和罗伯特·佩恩·华伦是《逃亡者》的中坚。他们从研究文学、哲学及诗歌创作转向研究南方经济、政治与南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思想对南方文艺复兴中南方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又被称为“重农学派”,因为他们提倡以批判的眼光去解释历史背景,指责美国北方破坏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使每个人只关心他的个人利益,造成了工业化的种种弊端。在文学上,他们强调特别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民间习俗对人物的生活及行为的影响。他们主观上是要抵制北方企图使南方工业化的势头,维护南方农业为主的经济;客观上对保持南方的独立特性作出了贡献。

  罗伯特·佩恩·华伦是诗人、评伦家兼小说家,他的小说《全是国王的臣民》(1946)颇受欢迎。小说的主人公威利·斯塔克是位自学成材的南方边远地区人士。他一心想掌权,投身政治,后来被选上州长。他精力充沛,不择手段,巧言令色。他雇用了新闻记者杰克·伯登为自己的助手,去家乡收集法官欧文的材料,以便对欧文进行讹诈。杰克因此碰上老朋友亚当·斯坦顿和他初恋时的女友——亚当的妹妹安妮。欧文法官不愿向威利·斯塔克屈服而自杀身亡。杰克从欧文遗孀口中得知,去世的法官就是自己的父亲。杰克最后跟安妮结婚。亚当在向威利·斯塔克开枪时,不幸自己被击毙。杰克最后认识到一次失足所带来的后果及人们所共有的负罪感。小说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所有的人都是善与恶的混合物,只有超越人的局限性,人们才能生活得充实。《全是国王的臣民》曾获普利策小说奖。

  艾伦·泰特的长篇小说《父亲们》集中反映了美国南方重农学派观点。主人公刘易斯·巴肯少校出身于弗吉尼亚贵族家庭,代表着南北战争以前封建的效忠意识、传统主义及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乔治·波西则不服传统,见机会就上,只重私利,毫无哲学信仰。最后乔治·波西取代刘易斯·巴肯,夺走了刘易斯的全部家产。从表面上看,是南北战争毁灭了巴肯及其生活方式。新南方取代旧南方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南方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是南方文艺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依托于美国南方历史上的独特性,有着永远用不尽的主题——南方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失败。作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民气质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求失败的原因。南方还有着白人与黑人种族关系这一重要题材。许多南方小说家都曾接受过欧洲文学的影响,不少人还去过英、法等国研究这些国家的文学。许多南方小说家还兼搞文学评论。这样,南方小说有着自己的创作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南方涌现出一比优秀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是他们之中当之无愧的旗手。

  威廉·福克纳 (1879—1962)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庄园主后代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纳在当地历史上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这个绰号叫“老上校”的律师兼种植园主,在南北战争时曾统领过南军的一支队伍。战后,他转而建造铁路并创作小说,均获成功,后当选为州议员,被仇家所杀。到父亲默雷时代,家道已经中落。福克纳对家族从盛极走向衰落过程中的那些故事非常熟悉,从中吸取了许多创作素材。

  1905年9月,福克纳进小学读书,在以后的九年中他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的十一年半课程。十七岁那年,福克纳离开了学校,以写诗画画度日,还当过银行小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福克纳曾申请加入陆军航空兵,但因身材矮小,未能如愿。直到1918年,方被加拿大皇家空军学校吸收为学员,在多伦多接受训练。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年底他便退伍回家,两年后被授予二级荣誉中尉军衔。

  战后,福克纳在家乡的州立大学念了一年书,还当过大学里邮政所所所长。1925年,福克纳结识了著名的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安德森通过交谈和接触,认识到这位比自己年轻二十几岁的青年身上有一股敏锐、深邃和宏大的气魄。虽然福克纳刚出版了一本诗集《大理石雕像》,但安德森却劝他写小说,而且以他最熟悉的南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去写作。

  倘若没有安德森的劝告,也许福克纳至多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诗人。在安德森的指导和鼓励下,福克纳很快在1925年旅行欧洲期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说来也巧,这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返故里的士兵在遭到战争折磨和家庭变故以后的痛苦心情为题材的小说,无论是作品的主题、人物的精神世界还是创作的地点都与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极为相似,连出版的时间也同在1926年。小说情绪低沉,其中也包含着“迷惘的一代”的悲观色彩对作者的感染。1927年,讽刺小说《蚊群》和第三部长篇小说《萨托利斯》写完以后,他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作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几年前安德森向他建议的以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用若干部相互关联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系列小说群。这个小说群的核心是几个南方家族的兴衰历史,它所反映的实质就是美国南方社会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演变。

  对福克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他找到了最能表现自己思想意识的艺术形式,用来最充分地叙述和描绘出他的祖先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的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形象的历史画面。一个类似《人间喜剧》的伟大巨著即将诞生了。

  在福克纳的一生中,1929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一是《萨托利斯》出版,这部小说开创了福克纳伟大小说家的历史,是作家头脑中一个巨大小说世界的第一部,其价值与地位几乎可以同 1829年巴尔扎克出版《朱安党人》相比;二是与艾斯德尔·富兰克林结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三是《喧嚣与疯狂》出版。这部小说由于集中表现了作者出众的艺术才华和对南方社会历史无与伦比的描绘而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它一直被公认为是这位小说家天才的杰作。

  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及其首府杰佛逊,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但它们又是那么真实,俨然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某地。到1945年止,福克纳出版的十七部作品中,有九部长篇小说完全是关于约克纳帕塔法县及其居民的,这些人物还出现在其它三部小说的部分章节以及三十来篇尚未收进集子的短篇小说中。

  福克纳在自己画的一张约克纳帕法县的地图下写道:有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一人散居在二千四百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那里的土地肥沃而低平,是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有许多可猎的动物,是个狩猎的好地方……这些毕竟是出于想象。说它真实,是因为它再现了密西西北河北部牛津城和拉发埃蒂县的生活和风光。福克纳的家庭自第一次世界大居前就定战在这里。出身于南方世家的福克纳,从自己的家史中看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预见到了以大庄园为主体的南方农业社会迅速解体的历史趋势。马克斯威尔·盖斯默在《危机中的作家们》中说:“威廉·福克纳不仅代表了南方腹地,而且是南方腹地的化身;没有任何其他美国作家可与之相比。”

  约瑟夫·布洛特纳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创作和开拓的题材自从巴尔扎克之后还没一个人这样做过”。福克纳在开列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名单中,巴尔扎克居于显著的地位,并认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完整地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但是,福克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于巴尔扎克的,他所开拓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评论,而是对已经消逝的年代沉重的怀恋,他所向往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

  1949年冬,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福克纳,以表彰“他对当代美国小说所作出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使他成为自辛克莱·刘易斯以来的第四位享受这份特殊荣誉的美国作家。在授奖典礼上,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说,指出这一奖金不是授予他个人,而是授予他的劳动——“一辈子处于人类精神的痛苦和烦恼中的劳动。这劳动并非为了荣誉,更非为了金钱,而是想从人类精神原料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同时,他还强调说明,他作为作家的首要目的,是旨在启发“人们心灵中自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福克纳声誉大振,多次出访欧洲和南美,代表美国政府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尽管社交活动繁多,但福克纳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写完了小说 《小镇》、《大宅》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最后一部《掠夺者》,以及从1929年之后唯一不属于这个世系小说范围的长篇小说《寓言》。后者获1955年普利策小说奖。

  1926年7月6日,福克纳因心脏病发作逝世,埋葬在牛津的圣彼得墓地。

  福克纳一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与七、八十篇短篇小说。《喧嚣与疯狂》是福克纳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的标题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一段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嚣与疯狂,却无丝毫意义。”

  小说写的是一个南方贵族世家的衰败与一家三代人的遭遇和精神状态。故事发生在杰弗逊镇上的康普生家,康普生家早年曾有过显赫的历史,但内战时家道中落了,靠变卖土地度日。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整天醉醺醺,只知缅怀过去,或是唠唠叨叨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康普生太太精神悒郁,多年来一直无病呻吟。这对夫妇有四个孩子:昆丁、凯蒂、杰生和班吉。凯蒂美丽、热情,却被一个纨裤子弟所玩弄,有了身孕之后,她被迫匆促嫁给银行老板的儿子赫德,不久又遭赫德的遗弃而沦为妓女。康普生因女儿的不幸忧郁而死。昆丁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因从小树立起来的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破产以及他与妹妹凯蒂之间变态的、乱伦的爱情而自杀。班吉是一个白痴,三十三岁了还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力。他从小受姐姐的保护,凯蒂出走之后,他也失去了依靠。小说中的强者,只有那个代表“新南方”思想观念的杰生,他是一个实利主义者,金钱在他眼里比什么都重要。为了买股票,他不惜吞没凯蒂当妓女挣来的抚养女儿的卖身钱。他冷酷成性,对白痴弟弟班吉百般虐待,时刻想把弟弟送进疯人院。最后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偷了杰生的积蓄与人私奔而去。

  全书分成四个部分,每部分涉及发生在一天的事件,并围绕一个人物。第一部分是“班吉的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时间是1910年6月2日,那时昆丁自杀身亡的日子。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叫“迪尔西部分”,由黑人女仆迪尔西叙述,时间是l928年4月8日。

  书中人物叙述的日子是颠来倒去不按时序的,但所叙述的还是围绕凯蒂的故事展开,表面上复杂难解,实际上故事并不曲折。小说难读之处在于作家打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情节构思,颠倒了事件发生的年代,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中的内心独白,而且从几个角度来介绍一家的事件,这样每个新的角度都给小说带来新的深度与意义。此外,由于作者打破了线性情节,而且用一个故事套另一个故事,增加了理解小说的难度。

  《我弥留之际》(1930)是福克纳另一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杰作。小说表面上是写本德仑一家的一次旅程及一路上经历的种种险事,实际上是叙述了本德仑一家的不幸遭遇。艾迪·本德仑在一个儿子为她做棺材时去世。按照她的遗嘱,全家在父亲安斯·本德仑的带领下,沿着约克纳帕塔法县的乡间小路,用自家的大车将艾迪的遗体运回杰弗孙的墓地安葬。实际上,丈夫和子女内心都不愿干这种事,于是一路上受尽挫折和磨难,经历了水火灾害,受罪不浅。他们到达杰弗逊后埋葬了发臭的尸体;女儿杜威堕胎未成反受骗;儿子达尔在牲口棚里烧棺,被送进精神病院;儿子卡什在过河时为了不让大车翻倒而被压断了腿;安斯·本德仑悄悄去结婚带回了新娶的妻子。这是一出荒诞者的喜剧,却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富有怜悯之情的一部,作者充分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这些人身陷困境,笨嘴拙舌,却具有忍受一切不幸的惊人毅力。从《我弥留之际》的创作中,作者找到了新的写作题材乡间穷苦人的生活。

  《我弥留之际》在写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全书共分五十九节,由十五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或追溯往事。各节之间相互呼应,每一节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读者可通过每个人的内心独白增加对其他人物的了解。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艾迪·本德仑,她生前对家人颐指气使,死后仍然支配着们的行动。艾迪弥留之际的独白和联想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作者将它安排在全书的三分之二处,形成一个高潮。

  1923出版的《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第七本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一部反映种族问题的小说。主人公乔·克里斯马斯的母亲与一位墨西哥马戏团演员私奔,生下他后便与世长辞了。外祖父是个种族主义分子,怀疑孩子有黑人血统,便将他遗弃于育婴堂的门口。五岁时,他偶然窥见一个女伙食管理员的隐私。那个女人怕他说出自己的丑事,便到院长那里去诬告他是个黑白混血儿。他被逐出育婴堂,带着这个不明不白的身份,象个孤魂野鬼似地来到社会上。白人社会不接受他,黑人社会怀疑他。一系列悲惨的事便由此发生。他的情人乔安娜·伯登也无视他的人格,最后他杀死了这个他心爱的白种女人。星期五那一天,克里斯马斯主动走出来,让白人把他私刑处死。

  1936年出版的《押沙龙,押沙龙!》是福克纳另一部极有特色的长篇小说,它以托马斯塞德潘发家和败落为缩影,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南方各州从封建时期向现代社会转化阶段的历史。

  托马斯·塞德潘出身于西弗吉尼亚贫苦农民家庭,长大后决心成为有钱有势的人物。他移居西印度群岛,成家立业颇为成功。后来发现妻子有黑人血统,遂抛弃妻室与儿子查尔斯·邦,来到西密西比重振旗鼓。他在杰弗逊镇建立了庄园,又娶妻生了儿子亨利和女儿朱迪思。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南北战争爆发了。他在西印度群岛生的儿子查尔斯来到杰弗逊他的庄园,查尔斯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朱迪思。托马斯竭力反对这门婚事,并将原由告诉了儿子亨利。亨利一方面对查尔斯非常崇敬,一方面又怕家中发生乱伦丑事,所以一直竭力劝说查尔斯不要娶朱迪思。但是查尔斯不从,亨利最后杀死了异母兄弟。南北战争期间,托马斯·塞德潘上校率南部联邦团与北方作战。战后,他回杰弗逊力图重建家园,但这次未能如愿,便酗酒并与沃什·琼斯的孙女发生关系。沃什一怒之下杀死了托马斯。托马斯一生奋斗,留下的是衰微破败的房屋、一群伤透了心的老寡妇。亨利在外流浪多年后,拖着一身病回到杰弗逊的家园。后来,他自己放火烧掉了家宅,并葬身于大火之中。

  这部小说的表现手法与 《喧嚣与疯狂》相似,通过罗莎、康普生先生和昆丁·康普生等叙事人的叙述来表现托马斯·塞德潘家的盛衰史,不同的是所叙述的故事要复杂得多,叙述方法也限于“意识流”。

  从结构上讲,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完美的一部。作者在每一个行动发生前就将这一行动对周围人的影响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前呼后应,天衣无缝的效果。对于过去的事件,作者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抓住一重要时刻并与现在相对应的方面,给人一种永无止息的感觉。

  福克纳后期的几部小说构成一部斯诺普斯家族史,它包括 《村子》 (1940)、《小镇》(1959)、《大宅》(1959)。这三部小说的主题与情节有连贯性,因此被合称为“斯诺普斯”三部曲。斯诺普斯家族是与萨托里斯和塞德潘等南方旧家族完全不同的社会细胞,他们原先是穷苦的人,慢慢沿着社会的阶梯往上爬,成为南北战争后在南方崛起的暴发户。他们虽然狡诈行骗,但也勤奋工作,并且在发迹之后知书达礼。他们逐步从小银行家爬到参众两院议员的地位,填补了南北战争结束后英国南方政治上的真空。

  除了长篇小说之外,福克纳还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些属于“插曲式小说”或称“系列小说”。所谓“插曲式小说”,是指由若干篇主题、人物多少有关联但又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组成的一本小说。它们最初也是作为一篇篇的短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短篇小说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风格一般比较明快,民间文学的色彩很重,使用经过提炼的口语。

  福克纳的近二十部长篇小说和几十部优秀的短篇小说为人们提供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编年史。历史对于南方来讲是失败与耻辱,包袱与负担。福克纳对于南方旧传统的否定感到痛心疾首,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对历史念念不忘,他们用历史的透镜去观察现实,总觉得格格不入。同时,福克纳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南方传统的卫道士,他继承了麦尔维尔和惠特曼的民主传统,并大胆地去表现社会的冲突与对抗,爱情和荣誉,同情心与自豪感,热情与牺牲都在福克纳的小说里得到反映。福克纳描写了南方的痛苦与历史负担,然而他并不悲观,也不是纯粹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去暴露没落南方贵族的偏狭、软弱无能。他的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于他力求用文学去改变社会;他对于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的批判正是出于对人民内在素质的信心与肯定。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出色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与现代派小说的先驱詹姆斯·乔伊斯一起对现代小说的创新作出了贡献。他运用多层次叙事、内心独白、打乱时间顺序等一系列手法,把故事分解成许多片断,让各种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这样就迫使人们从美学和道德上进行探索,读者也被卷入了故事之中。福克纳的文体风格酷似莎士比亚,小说里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此外,福克纳的文体深深扎根于南方的演说体散文文学传统,读他的小说常常给人以仿佛在倾听讲述南方神话的传奇的奇特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