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文学


 九至十八世纪文学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端。七世纪时,古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在这里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立东正教为国教。十世纪末,王国遭到拜占庭入侵,十二世纪末,国王阿森领导人民推翻拜占庭的统治,建立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十四世纪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入并占领保加利亚全境。从此,保加利亚国土沦亡近五百年之久。十八世纪,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保加利亚历史进入了民族复兴的新时期。

  在古代,斯拉夫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和书面文学的发展。九世纪时,基里尔、麦托迪兄弟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写作了《谈话录》和《正确信仰论》,成为保加利亚书面文学的开端。基里尔字母的广泛流传,也促进了斯拉夫各民族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古保加利亚的书面文学基本上是宗教文学。教士们创作了大量的训诫词、祷文、赞词、圣徒传记、政论等。但也有的作品具有世俗生活的内容。如克利门特·奥赫里兹基的《哲学家基里尔赞》和《基里余、麦托迪赞》、切诺里泽茨·赫拉贝尔的《谈文字》等,赞颂了基里尔兄弟的历史功绩。

  与正统宗教文学存在的同时,“经外文学”与波戈米尔文学也发展了起来。“经外文学”指与《圣经》有关而又偏离《圣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把圣经故事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揉合在起,曲折地表现了人民对现存制度的不满。如《亚当夏娃外传》描写了人类始祖被逐出天堂后的悲惨遭遇,曲折地反映了中世纪劳动人民的苦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圣母游地府》描写统治者、富人和教士因在人世间的恶行而在地府受到种种酷刑的折磨,表现了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的憎恶。

  土耳其人灭亡保加利亚后,推行严酷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同化政策,保加利亚民族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这一时期,反对土耳其的民族压迫,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争取本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存在的权力,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如帕特里阿赫·埃夫提米的《伊凡·里尔斯基传》详述了圣徒里尔斯基为反对拜占庭统治而殉教的事迹,并歌颂了国王阿森驱逐拜占庭人、光复祖国的历史功迹;格里戈里·察布拉克的《埃夫提米赞》歌颂了埃夫提米在抵抗土耳其人入侵的战斗中被俘后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波普·佩尤的《格奥尔吉·索非斯基传》和马特依·格拉马蒂克的《尼古拉·索非斯基传》,分别写一金匠和鞋匠因拒不信仰伊斯兰教而被土耳其人活活烧死和用石头砸死的惨剧,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英勇行为和爱国精神。

  十八世纪后半期,随着保加利亚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新文学应运而生。它们的先驱者是希伦达尔斯基和弗拉查斯基。

  帕伊西·希伦达尔斯基(1722—1798)于 1762年写成的《斯拉夫—保加利亚史》,不仅是一篇闪炼着民族复兴思想火花的政治宣言,也是民族解放斗争新文学诞生的里程碑。书中提出了民族的教会、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国家的口号,鼓舞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求得民族的自主、自立与宗教、文化、教育和经济上的解放。他所提出的,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性要求。这部史书语言通俗流畅,具有文学价值。

  索弗罗尼·弗拉查斯基(1739—1814)的自传体回忆录《罪人——索弗罗尼的生平与苦难》,以十八世纪末的社会动乱为背景,描写了自己所经受的屈辱和苦难,揭露了土耳其统治者、希腊教士和本国财主的罪行,歌颂了弗拉查地区人民揭竿而起的反抗精神,是一部倾注了民族复兴思想的启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