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家

  克劳斯和穆齐尔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奥地利文学,涌现了一批在世界文坛上卓有声誉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探讨了哈布斯堡王朝由盛到衰的缘由,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存秩序继续持否定态度,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则表示出严重的忧虑。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作家纷纷流亡国外,并投入反法西斯的斗争,也有一些作家对反法西斯的前途消极、悲观,最后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卡尔·克劳斯(1874—1936),奥地利作家,也是一位社会批评家,生于波希米亚的吉钦,父亲是造纸厂主。他在三岁时就迁居维也纳,在那儿上小学、中学。后来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但几个学期后他就退学去当演员,并为一些报刊写稿。1899年创办文学杂志《火炬》,这杂志一直办到1936年;开始时合作者有剧作家韦德金德、诗人李利恩克龙、散文家阿尔腾贝格和革命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等,1911年后主要由他独自撰稿、组稿。他的文章尖锐泼辣、讽刺性强,在维也纳受到反动势力的憎恨和反对。他毫不犹豫,与他们进行论战。在他的文学政论、杂文、短诗和警句中,抨击资产阶级报刊的堕落和谎言;揭露维也纳社会生活中的奸诈舞弊、伤风败俗、精神空虚;批抨“假革命”的表现主义,等等。因此,他当时就以激进的社会批评家著称。克劳斯一方面批评表现主义,但他的剧作颇接近表现主义。他的代表作、巨型戏剧 《人类的末日》(1918—1919),长达二百二十场,全部演出要十几个小时。这部戏剧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讽刺和揭露政客、投机商、将军、报刊编辑,乃至德皇威廉二世,指责他们是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人,同时也反映了德、奥两国的腐败及战争中的凄凉景象。这部戏在舞台上只演出过片断,但后来摄制成电影。他的另一剧本《文学或拭目以待》 (1921),讥讽韦尔弗等表现主义文学家的假革命面孔(这里有他的偏颇之处)。剧本 《不可战胜的人们》(1928),描写维也纳工人阶级 1927年7月的起义,揭露资产阶级及其报刊的阴谋诡计。克劳斯还改编了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内斯特罗依的戏剧多种。他的诗集《箴言诗》(1927)、 《时代的诗篇》(1930)和杂文《中国长城》(1910)、《文学与谎言》(1929)等都很有特色。在著名的评论集《第三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933年编,后因种种原因1952年才出版)中,他有一篇文章就公开抨击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克劳斯在晚年对希特勒法西斯统治含恨沉默,1936年6月12日在孤寂中去世。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出生于克拉根富特一教授家庭,祖上是贵族。少年时进军事学校学习,后来在布尔诺大学学习机器制造。1902—1903年任斯图加特工学院助教。1903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逻辑学和实验心理学,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1年后任过图书馆员、杂志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在意大利前线当军官。1918年底至1922年,他在政府机构当了几年官员,1922年后成为专业作家。有一个时期他在维也纳和柏林两地从事戏剧评论工作。1938年流亡瑞士,先在苏黎世,后去日内瓦,1942年4月15日逝世。

  穆齐尔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多,重要的有早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1906),描写他青少年时代在军事学校的生活,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揭示了一个上流社会出身的军校学生身心交困的境遇。192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三个女人》,包括三个传奇性的短篇,通过现实和梦幻相交叉的手法,描述了三个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女人的命运。穆齐尔的大部分创作时间用于恢宏巨著、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第一、二卷1930—1933,第三卷1943)。这部小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的社会面貌,以及各种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出了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这虽是一部未完成稿,但已有近一千六百页的篇幅。小说以书信和杂文为基础,作者试图以此开辟小说创作的新途径。

  三卷集《没有个性的人》着重描写1913—1914年间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情景。这时,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定于 1918年庆祝他执政三十周年,借此机会以显示帝国的力量;奥地利不甘示弱,也决定这一年庆祝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执政七十周年。这就是两个争权的国家在1918年准备采取的“平行行动”。奥地利为了举行这一活动,组成了一个委员会专事筹备工作。小说主人公乌尔利希是有名望的法学家的儿子,他曾怀有做一番事业的理想,想当军官、工程师或数学家,但都没有成功。他感到在技术化的现代社会已无秩序可言,人只是一种物质材料,自己也成了没有个性的人。这时他担任了筹备委员会的秘书。作为秘书他必须与维也纳的上层人物和各个机构进行接触。他发觉各界知名人士 (包括政治家、将军、大资本家、大作家等)虽有采取这“平行行动”的愿望,但他们却找不到这一活动的指导思想,提不出一个指导性的口号。他们都想从这一行动中获得各自的利益,因而勾心斗角,根本不可能采取统一的行动。作者所描绘的奥地利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意识能统一的分裂的奥地利,人们都已没有了“个性”,一切观念也失去了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乌尔利希最后对事物既定的见解和评价尺度都表示怀疑,惶恐不安。

  穆齐尔长期生活在维也纳,目睹奥地利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弊端,他在小说中以嘲讽的笔触描写了这种现象。小说通过主人公乌尔利希这个“没有个性的人”,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剖析了“卡卡尼亚”——即奥匈二元君主国后期的种种问题,揭示了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危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奥两国在1918年都没有庆祝王朝的执政,而是敲响了灭亡的丧钟。作者在先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受到文坛的重视,但五十年代后却引起广泛注意,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小说革新家。”

  斯·茨威格和赫·布罗赫

  斯特凡·茨威格 (1881—1942),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大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入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罗曼语文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4年后他去欧洲各国、北非、印度、北美等地参观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和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去瑞士从事反战活动,呼吁和平。二十年代曾去苏联访问,结识高尔基。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4年2月流亡英国,1940年到巴西定居。后来由于对前途悲观绝望,于1942年2月23日同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寓所自杀身亡。

  斯·茨威格早在大学学习时,就进行文学创作,出版诗集《银弦》(1901)、 《早年的花环》(1906)。这些诗歌具有新浪漫主义的倾向。后来他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作品中着力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和表现情欲的力量。1911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7年发表取材于《旧约》的反战剧本 《耶利米》。他最成熟的作品大都是在二十至三十年代完成的,这个时期他出版了中篇小说《恐惧》(1920,1925改写)和中篇小说集《马来狂人》 (1922),《感情的混乱》(1927)。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感人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情节动人,并有社会批判精神,深受读者喜爱。短篇小说集《人生的际遇》(1927)原为五篇,1 936和1943年两次再版扩充为十二篇,以小说体裁记叙具有历史意义的史实,内容带有传奇色彩,描写十分生动。

  斯·茨威格写有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富贵梦》,作于1931—1935年,生前没有发表,后人根据他的遗稿整理于1982年出版,描写出身微寒的少女克丽丝蒂娜由于偶然机会跻身上层社会,但好景不长,富贵梦破灭又被逐出的故事。另一部是《心的焦躁》(一译《爱与同情》1938),描写一个年轻的军官与瘫痪的富家少女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奥匈帝国灭亡前的社会状况。

  斯·茨威格热衷于传记著作,他曾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这也就是我为许多名人撰写评论和传记的原故。”他重要的传记文学有:《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也夫斯基》 (1920),《罗曼·罗兰》(1921),《同恶魔作斗争》(1925)写三位患有精神病的天才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生平, 《三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精神疗法:梅斯默尔、贝克——艾迪、弗洛伊德》 (1931);还有描述政治家和贵族的传记文学:《约瑟夫·福煦》(1929)、《玛丽·安东内特》(1932)、《玛丽亚·斯图亚特》 (1935)等。

  斯·茨威格在自杀前的1941年,写下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1943出版)和自传《昨天的世界》(1944出版),沉痛地向世人告别。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重要作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一艘从美国开往巴西的客轮上,有位世界象棋冠军,他十分高傲,目中无人。当大家知道他是象棋冠军时,一位百万富翁鼓动一个工程师与他对弈。有位名叫B博士的乘客在旁指点工程师,竟打败了象棋冠军。原来B博士是维也纳的著名律师,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他被盖世太保逮捕,关在单人牢房里,与世隔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象棋大师的一百五十盘棋局集锦,便在房间里按棋局与自己对弈。这样长年累月脑中装满棋局,竟然“象棋中毒”,患了精神分裂症。为此纳粹释放了他,他就流亡到国外。第二天,B博士应象棋冠军的要求与之对弈,讲明只下一盘,结果他胜了。接着对方要求再下一盘,B博士违背医嘱欣然同意,正下棋子时,他变得极度兴奋慌乱起来,他感到马上要犯“象棋中毒症”,病情发作起来无法控制,便中途站起走了。象棋冠军还为此感到可惜。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心理小说,描绘了由于纳粹迫害而引起的精神饥饿,控诉了希特勒法西斯的罪行,既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又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曾三次拍成电影。

  赫尔曼·布罗赫 (1886—1951)出生于维也纳一犹太纺织工厂主家庭。早年在科技工业院校学习工程技术和纺织。1908年继承父业当了工厂主直至1927年企业倒闭。1928—193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哲学和心理学,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三部曲《梦游者》(1931—1932)。这部作品通过帕泽诺夫这个容克军官在婚姻问题上的陈腐观念,莱茵地区的会计埃施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投机商人胡古恩瑙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和感官享受,说明他们都是一些梦游病患者,浑浑噩噩地生活在世界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奥匈帝国和威廉帝国逐渐衰落的过程。1935年起布罗赫成为专业作家。

  1938年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他被捕,后来由于国外朋友的营救才被释放。接着流亡到美国,在一些学术机构工作,研究群众心理学。1950年被耶鲁大学聘为德国文学教授,同年还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1951年5月30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他留下许多未完成的遗稿,现存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里。

  《维吉尔之死》(1945)是布罗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描写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临死前十八个小时,对艺术真实性及其意义产生的怀疑和失望心情,实际探讨的是艺术和艺术家的价值和作用问题。诗人维吉尔已患重病,他随罗马皇帝屋大维 (奥古斯都)乘船由雅典返回意大利。他住在行宫,在漫长的黑夜里,回顾自己的一生。维吉尔认为自己既给人类带来了鼓舞和力量,也对人类的精神起了麻醉作用;他创作的美脱离了现实生活,没有达到艺术的伟大目标,更没有为铲除奴隶制度作出贡献。他要求人们焚毁他的史诗《埃涅阿斯纪》的手稿,因为这时他认为文学艺术只不过是获得虚荣的手段。他的两个朋友拒绝了他的要求。后来奥古斯都也指责他出于嫉妒而不愿献出自己的作品。他没有办法只好交出手稿,委托两位朋友予以出版,这部史诗才得以保存。最后,垂死的维吉尔在幻觉中目睹了地球和宇宙的变形,象征世界的没落。

  这部作品开始创作于1937年,正是法西斯主义猖獗的时代,几经修改至1945年出版。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剖析了诗人的思想活动,也表明了布罗赫本人对艺术价值的认识。作者提出了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问题,因为在可怕的法西斯时代,作家是软弱无力的,任何艺术都毫无意义。但小说最后的结尾,可能是暗示纳粹德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19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罪的人们》,实际是由十一个中短篇小说组成。布罗赫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德国自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初的社会状况。小说中的人物均未直接参预任何法西斯暴行,然而他们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和在道德上的堕落,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主义的孽生和泛滥,这些 “无罪的人们”恰恰是纳粹产生的根源。布罗赫逝世后根据遗稿出版的长篇小说《诱惑者》(1953),通过发生在偏僻的阿尔卑斯山区村民中的愚昧迷信的故事,又一次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

  约·罗特和厄·封·霍尔瓦特

  约瑟夫·罗特 (1894—1939)出生于今波兰东部布罗迪的犹太人家庭。1914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日耳曼语文学,1916年志愿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俄军俘虏。战后在维也纳和柏林当新闻记者;1920年迁居柏林后曾为多家报刊撰稿,1926年还被《法兰克福报》派往苏联当采访记者。他在当记者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早期发表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蜘蛛网》 (1923)、《萨伏伊饭店》(1924)等。193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约伯》是他的成名作,描写一个乡村犹太教师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接着发表的长篇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1932)和《先王墓室》(1 938)是他的两部杰作。希特勒上台后罗特被迫流亡巴黎。因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悲观绝望,再加上酗酒过度而致病,1939年5月27日在巴黎一家贫民医院逝世。他去世后出版的重要遗著有长篇小《沉默的预言家》(1966)、《1911 -1939年书信集》 (1970)等。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罗特的代表作。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859至1916年之间。作者通过特罗塔一家三代的变迁反映了奥匈帝国的兴衰。第一代步兵少尉约瑟夫·特罗塔,农民出身,1859年在前线以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救了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性命,被封为贵族,晋升为上尉。后来他在儿子的教科书里发现对他的这一行动作了过分的夸大与颂扬,他大惑不解,提出抗议并面见皇帝,但未得到满意答复,愤而辞去军职,回到乡间生活。第二代约瑟夫的儿子弗兰茨·特罗塔,他在维也纳上大学,后来依仗父亲的荣耀和皇帝的恩赐,当了地方长官,对哈布斯堡王朝无限忠诚,对捷克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充满敌意。第三代约瑟夫的孙子卡尔·特罗塔,他在军校毕业后当了骑兵少尉。奥地利军队的腐败现象使他预感到哈布斯堡王朝的末日将临,但是他本人在这个军队中也成了一个浪荡公子。后来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哥萨克交战时被打死。1916年其祖父约瑟夫和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先后死去。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拉德茨基是1813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军统帅,“拉德茨基进行曲”是对这位统帅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罗特以此作为小说的标题,无疑是唱了“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一方面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叶奥匈帝国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腐败及其必然覆灭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渗透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恋,对理性和人道的社会秩序的向往。

  罗特的另一长篇《先王墓室》是前者的续篇,以小说主人公回忆的形式叙述1914年大战爆发前夕到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为止这段时间的状况,作品的主题和基调十分类似前一部小说,不过感伤和听天由命的情调显得更加突出。

  厄顿·封·霍尔瓦特(1901—1938),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1901年12月9日出生于当时属匈牙利的亚得里亚海滨的阜姆(现里耶卡)。父亲是匈牙利外交官,母亲是德—--捷后裔。他是匈牙利公民,但自称“德国作家”,文学史家因其奥匈帝国背景,称他为奥地利作家。他从小随父母迁移,1919年在维也纳中学毕业,接着去慕尼黑大学学习戏剧、哲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1923年成为专业作家。1931年获克莱斯特奖。德国纳粹党上台后,他被迫出走去法国,1938年6月1日在巴黎被一株暴风雨刮断的树枝砸死,还不到三十八岁。

  霍尔瓦特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十七部剧本,三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些诗歌和未完成的作品片断。剧本中有五部“大众戏剧”最为著名,它们是《登山铁路》(1927,1929改写),《意大利之夜》(193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931),《卡西米尔和卡洛琳内》(1932),《信念、爱情、希望》 (1932)。这些戏剧大都描写市民阶层,人物语言具有口语色彩,并充满表明其教养水平的辞藻——所谓“教养习惯语”,这大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和真实感。霍尔瓦特把奥地利传统的“大众戏剧”推到了新的、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永恒的小市民》(1930)、《没有上帝的青春》 (1938)和《我们时代的一个孩子》(1938),其主人公也大都是小市民,他们的缺陷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

  由于早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原因,霍尔瓦特的名字被淹没了三十年之久,直到六十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并引起广泛注目,批评界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现在德、奥舞台上还经常上演他的戏剧作品。

  《意大利之夜》是霍尔瓦特的代表性戏剧,1930年酝酿,1931年完成。剧本的情节发生在德国南部一个小城,时间是三十年代初。市议员安梅茨贝格是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老一代社会民主党人,他准备举行一次民间节日晚会,晚会取名“意大利之夜”。年青的社会民主党员马丁坚决反对在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举行这样的晚会。但是,不带政治色彩的“意大利之夜”还是举行了。与此同时,该城法西斯分子也在同一地点举行“德意志之日”庆祝活动,他们宣传民族主义,高唱法西斯战歌,十分嚣张。马丁在“意大利之夜”晚会上发表讲话,抨击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涣散无能和缺乏战斗目标。但是法西斯分子还是乘机袭击,并侮辱市议员。马丁和他的同伴很快救出了他,把法西斯党徒赶走,而这位社会民主党议员并未吸取教训,仍认为魏玛共和国“决没有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霍尔瓦特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用这出政治喜剧向人们发出警告。他批判了右翼社会民主党人面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在政治上软弱无力,毫无作为,批评了小资产阶级对法西斯主义漠不关心的态度,同时也嘲讽了纳粹党徒的专横无耻。全剧有七个场景,作品中的“教养习惯语”十分明显,人物身份不同(如市议员、酒馆老板、各种社会民主党人、法西斯分子等),他们所用的语汇也各异。通过他们的对话,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意识,突出了他们的个性。

  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我们时代的一个孩子》,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一个青年的经历。主人公因失业生活所迫加入军队,成了唯命是从的工具,在保卫祖国安全的欺骗宣传下,参加了对邻国的军事侵略。他所在部队的上尉无法忍受屠杀平民的暴行,在一次战斗中有意丧生;他不了解真相,还前去抢救,结果自己手臂负伤,成了终身残废。他告别部队,去给上尉的遗孀送遗书,然后返回家乡,思考自己的经历。最后他象一个孩子,茫然不知所措,在严冬里冻死在户外。小说反映了1929年后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年代里,德国小市民阶层如何寄希望于纳粹,因而成为纳粹德国的社会基础这一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