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出版,大32开,491页,357千字。
本书是《中华文学五千年》的第二卷,旨在论述两汉文学的发展。作者认为两汉是一个文化复古的时代,“’古’是无意识的存在,而’复古’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文学的复古中,蕴含着追求理想模式的因素”和朦胧的文学意识。因此命名为《朦胧的文学》。书中将此期文学横向切成四块,分别论述了辞赋、论理散文、史传散文、诗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变化。但并不注重表层内容或艺术的介绍分析,而是重在文学的历史变化和所反映的民族心灵的运动。如在论述辞赋发展的过程中,提示了汉代士大夫的心态变化;论述论理散文的发展,提示了汉人的思考及其对于铸塑民族性格的意义;论述诗歌的发展,提示了其所反映的民族生活、心理、观念的变化。在体例上与《古朴的文学》相同(“中华文学五千年”第一卷),可参见此书。
目次:
导论。
辞赋的嬗艳:一、汉赋的兴起(汉赋的特质,渊源与成因,勃兴的机缘)
二、司马相如与赋模式之建造(相如与赋之全盛,铺陈模式,颂德模式,讽谏模式,
咏物模式)
三、汉赋的模拟与发展(模拟之风的兴起,模拟中发展,新的生机─
─小赋)
四、赋的转化与流变(张衡与赋的转化,小赋的兴盛,使命的完成,赋的流变)
五、骚赋意识的演变(天才的预感,悲剧意识期,怀旧意识期,隐逸意识期)
六、辞赋的旁衍(“七发”之流,没论之流,连珠及颂之流,赋家的文学散文)。
“子”“史”散文的重演(上):
一、子学的复活与政论的发达(诸子复活的特征,政论家的崛起,政论文的发展,论说的赋化,政论的端向)
二、百家定尊与哲论的复兴(道家的哲论,淮南的哲论,荀门的哲论,董生的哲论)
三、神学统治与文风的柔化(萎缩与病变,散文的修养,超越时代──《盐铁论》
四、经学内讧与散文的生机(左学与理性,从含蓄到典丽)
五、清议与散文的精神分裂(政论的回光,散文的趋向,书信的发达)。
“子”“史”散文的重演(下):
一、从经传杂史到传记文学(经传这一瞥传记的氵鉴觞,《史记》的诞生)
二、《史记》人物传记的光采(无韵之《离骚》,宏伟的画卷,伟大与丑陋,
形象表现之奇,艺术讽刺之奇)
三、史传文学的分裂和消亡(走向纯史学,走向小说领地)。
“诗经”的复兴:一、乐府诗的发展与净化(旧诗式的重演,诗式的解放,净化与发展),二、诗体创新与诗歌的进展(四言的衰老,五言的形成,七言的源起,诗歌的进展)。
余论。附表:中外文学发展史对照表(公元前204─ 公元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