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新时期诗歌与散文

  第14章(上):新时期诗歌
  1、 什么是朦胧诗
  答: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备注:1、名称来源:来源于1980年艾青复出后第一本诗集《归来的歌》。2、组成诗人:(1)艾青;(2)七月派诗人:曾卓、绿原、牛汉等;(3)九叶派诗人:穆旦等。(4)50年代成名的青年诗人:邵燕祥等。)
  2、朦胧诗的诗歌主题
  答:答案一:1、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诅咒。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不屈的人格精神的显现。《悬崖边的树》3、对爱情或友情的讴歌。曾卓《有赠》。
  答案二:1、对现实的质疑和抗争--包括对人生苦难的倾诉,特别从个人角度对文化大革命表示出强烈不满。诗人们虽然年青,但却是民族的先觉者和思想的抗争者。如北岛《回答》:写对文革的抗拒与批判。“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整个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表现对民族的深沉之爱。如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3)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如杨炼的《诺日朗》,歌唱民族文化中的男神精神。
  3、新生代诗人主要特征
  答:新生代诗人的总体特征:1、告别宏大叙事,回到生活本身。2、告别意识形态诗歌语言,坚持口语写作。
  (备注;三、朦胧诗表现方法、诗风与诗歌地位:1、表现方法接受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象征、隐喻、暗示等,显示主题的多义性。象舒婷的《致橡树》,写两株橡树根相连,枝叶相依相偎,既有爱情的主题,也有民族情感的主题。2、诗风:诗歌主题显示多义性,诗风趋入深沉而凝重。3、诗歌地位:新时期第一个现代诗歌浪潮。或新时期现代诗歌审美原则的崛起。)
  
  第14章(下):新时期散文
  1、巴金《随想录》的主题内涵
  答:《随想录》主题内涵:
  一,  史的深刻反思--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
  “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二,真诚的心灵忏悔--心灵剖析,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1)承认落井下石的罪过。(2)奴性人格的剖析。(3)变异人格的剖析:“为了保全自己,我只好不说真话,我只好多说假话。昧着良心说,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可悲、可耻的事了。”
  (备注:创作缘起和价值追求:缘起:为了心灵的忏悔;
  价值追求:讲真话。“我们已经吃够了谎言的亏,现在到了多讲真话的时候了。” (《人到中年》))
  
  2、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1、以文化遗址为依托。对文化遗址的描写成为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他寻访中国各地历史文化遗迹,也寻访了欧洲、北非、西亚等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写都江堰。《道士塔》写敦煌莫高窟。《苏东坡突围》写黄州东坡赤壁等。 2、以文化反思为旨归。《道士塔》写王道士的愚昧与对民族文化的不知爱惜,也写了清朝吏治造成文物的大量外流,进而对民族文化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苏东坡突围》实际上是写苏东坡被围困,即被一群文化小人所污陷。表现了“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的社会历史主题。《千年一叹》则广泛地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化名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性追问。等。3、以情感叹喟为动力。散文寻求作者自身与历史的对话,同时也表达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有这样情感,散文因此显得空灵,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有时未免有些矫情。
  (备注一: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单篇散文名篇有《道士塔》、《苏东坡突围》、《风雨天一阁》、《一个王朝的背影》。
  备注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地位与缺陷:1、散文地位:开创文化散文。2、散文缺陷:学术硬伤。金文明“余秋雨散文硬伤”(致仕等)。(2)用小说笔法写散文,违背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