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文革”时期诗歌创作的概况

   (“沉沦”与坚守的“文革”诗坛)
  “文革”中的诗歌创作和其它文体创作一样,从思想的艺术呈现为两种对立形态,官方的与民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与作主体意识形态的,公开出版珠与地下流传的,但同一个诗人,同一个创作群体(如老红卫兵或知青),既写过官方认可的,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因为没以公开出版发行的作品,也写过不属于主体意识形态,党的官方排批图而只是处于地下状态的作品。自然也有一些诗作和他们的诗始终处于地下,到“文革”后政治时代期才没以“浮出历史地表,基于此,”依创作主体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创作现象。
  1 、红卫兵诗歌
   这是“文革”中“红卫兵运动”特有的产物,公开发行的很少,较多地到在红卫兵们自办刊物上,但完全可以归于“文革”的主流话语。在整个社会为高度政治化的情绪的笼罩的“文革”时代,红卫兵诗歌和工农兵诗歌最集中地当代诗歌一种恶劣的创作倾向和,即“诗演变为传达政治概念的号召”,政治学取代了诗学,政治代替了艺术,政治价值断排斥了对诗的审美判断。(谢冕:《新世纪的太阳》)
   然而,“文革”前期的红卫兵诗歌也明显地区别于“文革”后期小诗歌之类的“工农兵诗歌”后者始终只是演绎和传达政治落不明理念,是无数流行的政治概念的堆砌,不仅完全谈不上创作主体的个性,在艺术上也只停留在打油诗、顺口水平。纵红卫兵诗歌在最初的时期也有许多是“标语”式的,而且语言比较粗俗,充满霸气,如谁要党不好,马上叫它见王,革命的话过来,不革命就滚他妈的。
   红卫兵诗歌的高是在1967年夏天,较具代表性的是《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和长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等等。这些诗歌,单不完全是政治概念的演绎,而往往是政治情绪与浪漫情愫的混合。有一些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当鲜明,个性色彩也不淡漠,而且语气,韵脚缜密,读之上口,可视作“文革”前到一时的政治抒情诗的延续。
  2、军中诗人李瑛、张永枚的创作
   李瑛和和张永枚是“文革”前已有影响的部队诗人。
   从1972年起1976年初,李瑛在当时公开文学(诗歌)创作中数量较多,影响较大,几年中出版了《红色满山》(1992)、《秦林村集》(1992)《北疆红似火》(1975)和《进军集》、《站起来的人民》(1996)等诗集。二是李诗能保持“文革”前形成的某些个性,其特色上如洪子诚、刘登输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指出的:“相对于当时充斥着陈言套语、浮夸修饰的诗坛,”李瑛的作品在语言,格调上带来了一些清新性化色彩。这无民于给硬空间的环境打开一扇小小的窗户。李瑛的诗在当时读诗和尝试写诗的青年中引起的喜悦,产生的影响,只有放在这一特定环境中考察,才能有较准确的理解。
   李瑛久负盛名的诗是《一月的哀思》。
   张永枚早在50年代就已出名,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是《骑马挎枪走天下》,但到了“文革”中(1973年)诗集《螺号》出版时,作者被浒政治口号作了修改,令该诗大为减  色,这个事例表明诗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采取了主动迎合的态度,也是稍后的1974年他竟然写出《西沙之战》去搏取江青等人的欢心的根本原因。
   《西沙之战》写于是1974年3月,3月10日完稿,经于会等修改批准,《光明日报》15日便从头版头条开始,用几个版的篇幅登转载,《解放军文艺》1974年4月再次发表,4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写作班子之一的“任犊”的评论文章《来自江南前线的战歌-----读张永校同志诗报告《西沙之战》),文章称《西沙之战》是一首壮丽的诗篇,是新诗创作中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成功范例。一篇诗报告,受到如所“殊荣” 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1974年春,西沙之战结束后,并派人代表她到西沙送材料、送路线、送政治,要求派去的代表“回味时写出作品。”西沙之战“便是这样一篇在江青写出作者。《西沙之战》便是这样一篇在江青授意下写出的逢迎之作。典型地反映了”文革“思维,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总是反映”边响起的教导“而在胜利时刻则表示”继续革命“稍后作者又表发了《西沙组歌》急于趋附的心理使战士出身的诗人失去了最应珍惜的品格与良知。又是一次浪漫主义,对文学、对诗和诗人的残害。在艺术上,则是”三突出“方法的一次非常拙劣的实践。和浩然的《西沙之战》在思想艺术上,较之”文革“前的优秀之作,在思想,艺术上并来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一部分甚至难以避免地表现出某些概况化和毛病。只有他的两首绝唱------1975年秋写于天津静海团泊注的”五七“平较的《团清的秋天》和《秋歌》,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具有他此前创作中所不具有的一些新的因素。
   3、写出”真诚“的诗人
   一批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已出名的诗人,”文革“中完全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但他们却在”地下“秘密写诗,而且写出了真诗,他们是”流沙河“牛汉、绿原,蔡其矫,陈明远等。
  (1)流沙河
  流沙河的诗,数量不多,但个性非常鲜明,绝不会同他人混淆。其特点,一是习惯于抒写,自身经历,而且都是”大实庆“,感情富一动叙事,往往到来才画友点晴的”点“笔。如写于70年代中短期的《故园九咏》《唤儿起床》等尤其典型。
  (2)曾卓、绿原、牛汉的诗(前已论及,此处从略)
  (3)蔡其矫
  蔡其矫是长期孤独地行走在现当代诗坛坛罐边缘小路上的诗人。他的诗歌追求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表现,尤其注重通过意表达思想,而尽力避免直接抒情和概念的演绎。50年代中后期写了《榕树》《红豆》《雾中汉水》、《红号子》等,后来受到严历批评,他的诗被认为是在思想上”脱离政治“在艺术上是”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而且存在严重的资产阶级腐朽意识。此后,蔡主动要求离开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而回到处于边缘的故乡福建。尽管”文革“爆发后她被流放到山区,但山居七年却获和了诗的事故,不仅在数量上,也在诗艺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上。
  “文革”时期蔡其矫的主要作品有《悼念》、《屠夫》(1973)《衷痛》、《思念》、《也许》、《时间的脚步》、《致   》《木排上》(1974)《玉华洞》、《祈求》(1975)和《诗》、《通风》、《丙辰清明》(1976)等。
  从这些诗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蔡虽身处边地,且困特殊的家庭背景(亲和叔是归国华侨中的统战对象而得以置身狂激之外,)但他与现实、与时代、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精神联系并不曾削弱,而是比过去更密切了。如他自己所说:只有作者确实站在时代生活的中心,他才可能把强有力的感人心的时代声音传播出来,而这才是真正的诗。与大多数诗人不同是,他在这个政治和文学都高度一体化的时代,不仅没有向集体话靠拢,反而更加拉开了距离,坚持以个人性的话去概括社会情绪,剖析历史灾难,抨击法西斯专制,表达执著的爱情,“我英勇的、自由的阿/谁放在你的上面建立他的统治?(《波浪》)这种源于人的尊严和心灵自由的自信使诗人于在强权统治的时代蔑视权威。他的爱情诗如《思念》通过意象的组合,叠加,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微妙的心理,他的创作和启示对舒婷等青年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4)传奇诗人陈明远
  陈明远不是专业诗人,他是从事电子计算机和娄量语言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他学诗和写诗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文革”前曾将郭沫若的旧体诗改写为白话诗(300首),后又在田汉等人指导下写了《马来亚华之子弟》、《在大的中国人》、《东方的使者》等三部以海外华工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
  “文革”初期,曾有红卫兵把他写的旧体诗集起来,说为“来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油印散发,遭到关押,经周总理过问才释放,1968年再次被送进牛棚(清理阶级队伍),所写几十首新作成为“恶毒攻击伟大旗手江青,的罪证。此次囚禁中,陈明远又写出《冲天之歌》、《大鹏之歌》。1969年4月被中科院工宣队遣送渤海劳改农场劳改,林彪事件后才得返回中关村。丙辰清明,陈因其与”开安门事件“被第三次关押,”文革“结束后平反。
  陈明远早期的诗单纯而多情,但也开始显露主陈话语的某些”异端“色彩。如《百花之外的花》(1958)。
  “文革”中陆续写了《祭老舍先生》、《维纳斯》、《从那时起》《火红的橱窗》等诗,对极左路线和法西斯专制的旋提出严正抗议,公然地宣称“我就是顽固不化的石柱/永远无法毁弃/大火熄灭,浓烟消失/我依然在这里。此后数年间,陈写了更多的诗”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在主体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却反复申说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长诗《九章》副题即是,“祖国之恋”象是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又象是青的《我爱这土地》,这是诗人以自己的理想、普通、普通、痛苦、热情熔而成的诗篇,诗人甚至以生命去自己的祖国。
   但愿以我的寂页
   换取你的复活
   这是我留给你的
   最后一句话,祖国!
   显然受到郭沫若的《凤凰涅磐》的影响。
   陈的诗具有浓烈的政治意识,但对诗艺也有自己的追求,深受中外著名诗人如闻一多,冯至、戴望舒、解放、雪莱、济慈、表情复等影响,以浪漫主义主调,融入了诸多现代派手法,同时又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组所编的《十年洗劫短期的中国新诗》称:陈明远是十年浩劫期间创作最多,读者群历史最广的一个青年诗人。
  3、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1)赵一凡与“新诗歌运动”
  赵一凡是“文革”地下文学包括“新诗歌运动”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是70年代初北京地区一批文学青年的精神领袖,对这些青年的生活,思想和艺术追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赵一凡、这位非常聪明又不高尚的思想启蒙者和播火花自身却是一位残疾人。他多年坚持不懈地收集了“文革”中大字报应用研底稿,群众组织的小报和传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手抄本等等。使本来可能散失和淹没的手抄诗和小说得以保存,并在“文革”结束后公开出版为人所知。此外,赵一凡与文学青年的广泛交往。使他成为与70年代初发生的新诗歌运动源泉最深,联系最为密切而且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人。他因为地下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而受到新青年北京诗作者的由衷爱戴。他在某些方1975年因“交换、收集、扩散反动文章”和“组织反革命集团第四国际”而被除数逮捕入狱,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平反释放。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位于1988年远去的“文学”时期的地下诗歌之父。
  (2)郭路生(食指)和他的诗(略)
  (3)“白洋淀诗群”
  《中国当代新诗史》指出,“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各地区各地形成的无数知表聚居点,有一些在后来成为引人注目的诗题运动的发源地,成为引人注目的诗题运动的发源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河北省白洋渔村的北京“知青”聚居点。在这时生活、劳动的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用他们尚嫌嫩的一笔,写下他们的个人感情,他们对精神价值的探索和向往。其中,像北离,根子、多多、艺点、江河、食指等,感百来新诗和主要人物。
   (4)其他青年诗人的诗
  参加“白洋淀诗群”及进入“文革”中后期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青年还有如田晓青、严力、杨炼、林、马、杨桦、彭刚、他们的诗成就不一。但都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探索。许多诗稿散失了,或仅留下个别篇章和一些片断。
另外,作为“朦胧诗”最具代表的诗人,北京、舒婷、顾城的创作也开始于“文革”时期,而成名则在“文革”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