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教学要点:
  先锋精神与先锋小说实验的文化意义与美学意义。小说创作的技巧。
第一节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精神。先锋小说的两大潮头。先锋小说的特点及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这一部分内容,在专科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是以“喧嚣与骚动”为题,作为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部分来说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因此,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是同义词。残雪的创作在专科阶段的教学中,就是作为80年代中期出现的“荒诞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介绍的。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但“晚生代”与“先锋小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新生代”与“朦胧诗”的关系,其反叛的先锋精神又促使他们的许多创作特征偏离于“先锋小说”,是否应归于“先锋小说”还有待于对具体创作发展情况的观察。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和悲剧性
  1、反叛性体现在它对于一切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先锋具有尖锐的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它始终保持着对于主流文化的挑战者姿态,对一切现成逻辑和社会秩序都抱以怀疑态度。这种反叛性从社会发展大角度看具有激进的革命性质和启蒙主义特征。在他们眼里,社会现实都是陈腐的,大众都是愚昧的,而他们自己则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2、先导性体现为一种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它不但反叛传统文化,而且还要求自身的创新和突破。世界先锋派作家(作曲家、画家)以惊人的创造力使作品成为后世的经典,成为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和引导文学发展的方向。
  3、流动性主要表现为一种 不断探索的活力和不断替代的过程。一旦他们的创新形式被社会认可和被大众接受,他们也就失去了先锋意义。
  4、悲剧性也在此。表现为一种牺牲精神。作为先锋,必须保持与社会和大众的距离,甚至始终站在社会和大众的对立面,与传统和世俗为敌。因此他们必须忍受人们的误解、寂寞,而最终目的却难逃称王成为文学发展的牺牲品的命运。
  
第二节  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叙事圈套”及其对经典现实主义“似真幻觉”的瓦解。《冈底斯的诱惑》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孙甘露的诗化语言叙事特点。
第四节  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
  余华小说“无我”的零度叙述。余华的“真实”。
  注:本章内容难度较大,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

思考与练习
 1 简述先锋小说的发展历程。马原、莫言、残雪与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人对先锋小说三个向度的探索各有何成就?
 2 名词解释:元叙事手法;马原的叙述圈套;格非的“叙述怪圈”。
 3 以马原、格非为例说明“艺术形式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形式”?
 4 对比《现实一种》和《山上的小屋》对人的存在的探索。